三隧分流:民粹與民智對決
三隧分流:民粹與民智對決

本文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黃永


中環灣仔繞道將於本月20日正式通車,政府順勢於通車後3天在立法會動議「三隧分流」議案:目的當然是趁年初要議員表態,否則愈接近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在民粹催化下,議員眼裏便只有極短期利益,到時更不可能成事。


最平的紅隧塞死、貴少少的東隧繁忙、貴幾倍的西隧暢通。要分流,一般人的直覺是要令西隧大幅減價,但這個方法卻令許多原本不駕車者,會因使用西隧的成本下降而出車(即政府謂之「額外交通需求」),最終分流不了之餘,更很大機會造成三隧齊塞,到時還是要透過加價,才能令交通需求下降,從而有機會達致不塞車的結果。


公帑補貼 是否公平


除了交通需求之外,政府應否大幅補貼目前由企業營運的西隧,也是矛盾所在。現時政府的建議是預留最多18億元,補貼西隧減價後的損失,其實也是個大數目。若然要私家車使用西隧的收費進一步下調至低於50元,便要花上數十億元公帑;以公帑同時補貼私家車司機和香港西區隧道有限公司,是否真的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又是否公平?


成功分流的關鍵,從來只在於如何拉近西隧跟紅隧、東隧的收費。既然單靠西隧減價不是答案,剩下的方法就必然牽涉紅隧與東隧加價,而同時西隧收費下調:此乃理所當然的邏輯推論,但政客卻往往不敢宣之於口。


所謂「民粹」,正正就是理性明知必須如此行才能成事,但感性上卻強烈反對。今次三隧分流方案便是典型例子:私家車過紅隧由20元加一倍到40元,許多人的即時反應都是「那我寧可繼續大塞車」;即使是比較理性的人,也會質疑是否要加價那麼多。


一聽加價 立即抓狂


若繼續以私家車收費為例,假如紅隧由20元加到30元,是否大部分人可以接受?還是大家一聽到加價便立即抓狂?


所謂「民智」,就是能夠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明白到三隧分流其實不只駕駛者受惠;就環境保護而言,分流計劃估計可減少經車輛排放產生約3800公噸二氧化碳,相等於種植16萬棵樹!


以社會成本角度分析,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巿民,每天將合共節省19400小時的搭車時間,等同每年節省約8億元,遑論大家能夠早點回到家中休息,對改善生活質素的正面影響。


然而,除非社會上出現主流民意,表明原則上接受紅隧和東隧加價,但因為不想一次過令駕駛人士的負擔增加一倍,所以市民願意接受分流效果縱不彰,也寧可先加至30元,並願意一年後檢討,是否有需要再加到40元。


否則,以現屆特區政府的做事手法,目前的三隧分流方案就是take it or leave it(何況香港政府的基本態度,從來都是不鼓勵增加私家車的數目)。


那毫無疑問的是,對香港人民智以及議員政治手腕的一次雙重考驗。


本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1月8日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支持
0
無計啦
2
超無奈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