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擔心中國故事動聽
美國最擔心中國故事動聽

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事件,在網絡上仍然出現大量把事情定性為商業事件的言論,並指北京中央政府應對失策,不應把一件純粹的商業事件政治化,甚至用上外交報復手段去解決,這種回應手段,只會把事情愈搞愈糟。


對於這些言論,個人是無可奈何,也只能歸類為真正的「言論自由」。什麼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言論都可以在言論自由之下提出,就等於有人認為一隻臭雞蛋並不臭,這隻臭雞蛋很好吃,吃臭雞蛋對身體有益一樣,他們有權講,但你信不信,你吃不吃?


在當下2018 年12 月,仍然看不到美國用盡一切手段去遏制中國,那就等於認為臭雞蛋不臭,已經無法用道理去說明,臭還是不臭,正常人用正常知識就可以分辨。當然,香港有些人的思維,就是支持遏制中國,他們不敢講明,但看看其嘴臉就一清二楚。


日前彭博新聞引述所謂可靠中國消息,指北京準備向美國讓步,除了指出會增購美國貨品如大豆之外,將會重新檢討其2025 發展計劃,並正在草擬新的文件取代原來的2025 計劃(is draftinga replacement of its plan to dominate advancedtechnologies by 2025)。


對於增購美國產品,中國一直都是非常樂意為之,而過去都是解決中美貿易矛盾的有效做法。而特朗普上次訪華,不就是滿載而歸嗎?所以北京增購美國貨品,不是什麼新聞,更不是什麼秘密,但如果可以藉此就解決中美矛盾,那是誰都樂見的事情。


想方設法削弱北京管治權威


至於2025 計劃,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高科技是中美兩國核心矛盾所在。孟晚舟今次在加拿大遭到扣留,就是美國遏制中國發展高科技的其中一着。如果這是核心矛盾,對中國而言,這自然是核心利益,北京會否在這核心利益上退讓,又那麼早就退讓?而且是草擬一份新計劃去取代2025計劃,這是不是等於公開簽降書,那是不是政治自殺?很明顯,公開承認修改2025 計劃是美國的叫價!美國不但要求中國退讓,更是公開退讓。那目的就不是高科技,而是北京中央執政的權威了。


美國要全方位遏制中國,輿論戰和心理戰自然大派用場,反正這是無本生意,就算看似稍有轉機的貿易戰,那也不過是進入短期休戰的狀態。一些正面的解讀,是美國等候收割利益,利益目的達到之後,那就生意如常,所以這90 日停火期可以視為中美達成貿易協調的第一步。但負面的看法,是美國爭取更多時間,迫使在大陸生產的廠商將生產線外移,地點包括泰國、越南和菲律賓等。對於那些生產商,如果只是加百分之十的關稅,生產線外移是划不來的玩意,但如果加到25%,他們根本無法生存。而美國不斷作出口頭威脅,對生產商造成很大的困擾,主要是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迫使一定生產商外移,其實就是美國圍堵遏制中國的策略。


現在愈來愈多人都認識到中美兩國的矛盾是結構性的,是長遠的。這種矛盾如何消解,目前無人可以給予先知的答案,但一定不會在短期內解決。所以像孟晚舟和徵稅等事件,肯定是陸續有來。而北京在綜合國力方面處於下風,所以一定採取守勢。守得住,那就有辦法,要守得穩,就一定要有良好紮實的思想工作。日前復旦大學的張維為教授來港演講,題目是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這演講的內容就是很好的思想工作。


張教授是國內其中一位把中國故事講得最動聽的學者。把中國故事說好,是國家的一項重要工程。過去說故事的對象,是以國際社會為主,目的是解釋中國發展的目標,主要的信息是宣揚和平發展。但時至今日,面對西方社會的全面圍堵,而圍堵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削弱北京的管治權威,那說中國故事的對象,就不能局限於國際社會。而在目前這種劍拔弩張的情况下,西方社會還是否有閒情去聽中國故事,誠屬疑問。而事實上,美國最擔心的,正是中國故事的動聽。所謂中國故事,實際上就是北京模式。中國故事愈動聽,前提就是中國取得成功,那北京模式就有市場。動聽的故事,就是意識形態之爭。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不但讓中國人驕傲,也讓西方世界吃驚。北京模式可以成就中興華為,那自然會吸引更多追隨者,這正是西方社會最擔心的地方。在全面遏制中國的同時,自然也會抵制中國故事。


當中國為西方社會遏制時,就更需要堅定信心,以守勢去打持久戰,信心就決定成敗。動聽的中國故事,目前在內銷比出口更為吃重。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8年12月20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7
支持
2
嬲爆
2
好慘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