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商品為美創職位
中國出口商品為美創職位

本文作者為科大經濟學系前系主任雷鼎鳴

特朗普雖然不學無術,且性格充滿弱點,但他既然能夠得到很多美國人支持,那便反映他的路線能觸動到某些美國人心靈深處。美國二次世界大戰後如日中天,最怕的是被別人超越,及自己下一代的生活要走下坡。剛好近二十年來,美國的傳統製造業急速沒落,職位大幅流失,底特律若非有中國進口它的汽車,連苟延殘喘也做不到。此種現象近年有大量研究與發現,例如,我們早已知這與科技進步因而淘汰不少低技術工人有關,此種說法雖然道出了事實,但不會打動人心,特朗普諉過於人,說中國搶走了美國人的職位卻容易大受歡迎,這是人性弱點使然。要說中國如此厲害,可把美國製造業打下馬來,起碼也要此表面證據才可撐下去。美國從窮國進口商品佔總進口的比例,在一九九一年是百分之九,到了二○○七年已增至百分之二十八,而其中百分之八十九的增幅是來自中國的商品;在一九九一年美國人的總消費中只有百分之零點六用在中國商品之上,二○○七年卻增至百分之四點六。我曾到過一些美國的廉價百貨公司,內裏八九成的貨物也來自中國。這樣便可能造成入口競爭,美國一些工廠競爭不過來,倒閉了,工人也失業了。這種說法有無根據?不能說沒有。二○一三年有三位傑出經濟學家,Autor、Dorn及Hanson在權威刊物《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含有China Syndrome一詞,短短幾年內竟有超過一千四百篇論文引用它,可見其影響之大。China Syndrome語意相關,此詞是一九七九年珍芳達、積林蒙主演經典電影的名稱(港譯名:《危機》),話說美國有核電站出事故,核爆可能炸穿地心,從美國直達中國,出現超級災難。不過,Autor等人的論文卻是嚴謹的定量分析,論證了充滿競爭力的中國入口雖總體有利於美國經濟,但卻會造成巨大衝擊,增加製造業的失業率,降低受影響勞工的薪酬,並且使更少的人願意出來工作。我懷疑特朗普的一些謀臣,多多少少也是受到這篇文章的結論所影響。問題來了,既然貿易有利雙方經濟,怎麼美國似是在吃虧?貿易的好處,尤其是對就業的好處,究竟有甚麼地方得以體現?今年八月有幾位華裔的經濟學家王直、魏尚進、余心玎及祝坤福,寫了篇論文的討論稿,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NBER)」發表,正好部份回應了這問題。王與魏都是老朋友,按工作年份而言,魏二十多年前在哈佛當教授時是Autor的老師之一,有他領軍,他們的發現應該信得過。四位經濟學家指出,Autor等人估算從中國入口商品對美國就業的影響時,少了一項因素,即半製成品(intermediate goods),對美國生產及就業的正面作用。半製成品不是原材料,但卻是製造最終產品的必要投入,例如要造鋼釘便先要有鋼,鋼便是半製成品之一。要開餐館便要廚具,後者也可視為半製成品。要搞金融便要電腦、手機,這些都是半製成品。二○一四年,美國從中國入口的商品中,八分三是半製成品,它們減低了美國下游(down stream)生產(尤其是服務業)的成本,這助長了這些企業擴充。從二○○○至二○○七年,此種效應使美國下下游生產中的職位每年額外增加百分之三點二五,在上游直接或間接與中國產品競爭的行業的確有敗下陣來,每年職位下降平均百分之一點九八,正反互相比較後,正大於負,購買中國商品沒有減少美國的職位,反而因此額外每年有百分之一點二七的職位增長。此外,購買中國商品也因推高了美國的生產效率,而使美國實質薪酬每年平均被拉高百分之四點九。特朗普對入口中國商品的負面看法是錯誤的。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18年11月2日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支持
0
好正
0
點算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