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於原作
忠於原作

今年1月去逝的指揮家阿巴多就有不少支持者欣賞他精確地把音樂演出,將音樂的原貌呈現,但亦有不少人批評他太過忠於原譜,令演出沉悶、了無生氣。

偏向忠於原著的朋友,往往強調音樂演出應帶領聽眾回到音樂創作的時代、嚴格跟從原譜的指示和要求,呈現作曲家本來的原意。

當然亦有不少朋友認為音樂不應盲目跟從原譜,而是要因應場地、時代而改進,連不少作曲家都抱有此想法,作曲家馬勒 (Gustav Mahler) 曾跟著名指揮家 (Otto Klemperer) 克倫貝勒說過︰「要是我死後,我的作品有地方不對勁,你必須作出修改,你不但有權力這樣做,更有義務這樣做。」馬勒自己亦常常修改別人的作品,連貝多芬的作品亦不放過,他曾說過︰「當我指揮時,我就是這次改編版本的作者。」

其實鹹魚青菜,各有所愛,藝術應否忠於原作,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口味的問題。

我跟友人於3月的藝術節中欣賞了由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製作的華格納經典歌劇「羅恩格納」(筆者早前有在此欄介紹),故事背景雖然是中世紀,但用上了現代的服裝 (劇中人物會身穿現代的軍服)、道具 (劇中的士兵會持槍,天鵝騎士更會用DV機拍攝愛人羅恩格納),友人看罷後大呼奇怪,直言他看不慣這類不跟原作、後現代的作品。我卻認為任何類型的詮釋方法都值得欣賞的地方,最重要是其手法能否感動你、帶領你思考,受眾過份主觀,會錯失很多優秀的作品。

原圖:cntv.cn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