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飲一江水」與「東江水越山來」
「兩岸共飲一江水」與「東江水越山來」
經歷23年波折,兩岸正式通水,根本解決台灣金門長期缺水的問題,實現「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為兩岸關係譜寫出新篇章。金門方面再提出通電和通橋「新三通」主張,有意擴大與大陸的民生、交通與經貿往來發展,而國台辦則表明,不應只是「新三通」,而應該全面通起來。金門與廈門最近距離只約8公里,面對長期水源不足和其他民生問題,金門希望領導人以人民福祉為依歸,多一點民生,少一點政治,因而決定不求「本島」求福建。金門早於1995年便向福建求助並獲同意,共同籌劃並開展由福建晉江龍湖供水給金門的引水工程,其間歷經了「溝通聯絡、形成共識、技術深化、有效推進」等4個技術和工程階段,並因政治因素而受到多番延宕,現在終於順利竣工,並於日前分別在泉州和金門同時舉行通水儀式,滿足金門未來30年中長期發展的用水需求。「兩岸通水」寫下兩岸民生交流合作的歷史,但通水只是起步,金門當局指出,為了該島未來發展及金廈漳泉區域經濟合作,進而成為兩岸和平政策的先行示範區,通水、通電、通橋「新三通」將是先決條件。大陸正在全力推動落實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惠台31條」,持續推動「兩岸一家親」。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指出,兩岸是一家,一家人就應該自由、相互的走動,「親戚越走越親」。現在台灣有些人為政治目的,阻礙兩地往來,不符合兩岸同胞利益,越早把這些政治障礙清除掉,對兩岸同胞越有利。劉結一認為,兩岸不應只是「新三通」,而應該全面通起來。劉結一以金門為例,指過去戰爭年代,金門曾是戰火紛飛的軍事前線,現在卻變成百業興旺的兩岸交流前沿。這種轉變深刻啟示,凸顯兩岸是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兩岸關係好、台灣百姓才會好、台灣才有前途」。作為香港人,對此「水源」深有體會。三面環海的香港曾長期飽受水荒之苦,1963年一場60年一遇的大旱,讓經濟剛剛走上「起飛道」的香港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內地11個月內高速建成東深供水工程,東江之水越山來,為港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證。其實,國家當時的經濟民生物資非常匱乏,但仍落實被稱為「港澳供應生命線」的「三趟快車」計劃,在保證供應和價格穩定的原則下,給香港民眾帶來價廉物美的鮮活食品。原文轉載自《文匯報》2018年8月11日原圖:大公網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