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香港人」 也是「中國人」
​既是「香港人」 也是「中國人」

本文作者為穆家駿/中學教師


近日有大學學生會會長上電台時居然發表謬論,只認自己是香港人,認為應該要把中國和香港切割一下!筆者認為中國人和香港人這兩個身份的概念從來都不存在衝突。從歷史角度而言,香港從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無論是我們的文化、語言還是習俗,自古至今,都沒有改變!本文希望以香港的移民史作為文章的主軸來討論這個話題。


香港位處於整個中國的南部,在時代的變遷中成為了一個移民城市,由新界五大氏族開始,每當中國處於分裂局面的時候,更多的內地移民可能因為逃避戰亂而逃到南方移居或旅居於香港。


今時今日在不少舊區的同鄉會招牌上都不難看見「旅港」二字,不少內地同胞當年逃到香港躲避,香港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短暫停留的暫居地,並不打算作永久逗留。所以在上世紀初至五十年代左右,如果今天有時光機回到當時,你問任何一個在香港的人,他或者她的母語是什麼?相信答案會是更加五花八門,有廣州話、上海話、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話等等。而他們是什麼人?他們大概都會回答你是廣州、上海、潮州、廈門等的祖籍,香港人這個概念根本尚未存在。


自從香港開埠以來,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邊境一直處於自由通過狀態,直至上世紀新中國建國後,兩地之間才出現今天的出入境管制站,亦即是開始了現今過境形式的雛形。隨着香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與內地的經濟差距逐漸擴大,而香港人的概念從那個時候亦開始慢慢建立。為了順利回歸,中央在八十年代才有了「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想來處理兩地經濟、社會上的差異。但每當內地發生天災的時候,無論是九十年代初的華東水災還是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香港人總在內地發生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伸出援手,這難道不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嗎?


而在香港面對困難的時候,國家也是一次又一次為香港排憂解難,遠至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東江水輸港計劃」解決香港旱災,近期的沙士後的CEPA大禮包,甚至是金融海嘯後在港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等等重振本港經濟,無一不是為我們雪中送炭,不是「一家人」會這樣做嗎?


身份的概念是一個擁有自我包容和排他性的特質。在本地,筆者會以「港島人」為自我認同,相對應排他的可能就是「九龍人」和「新界人」。而在中國之內,我們向其他地方的中國人介紹的時候,當然可以用「香港人」,相對應可能是「上海人」、「北京人」等。今天在國際社會上,香港雖然在「一國兩制」之下,我們有着比其他內地城市更大的自由度,能以「中國香港」去參與國際事務,但相對於其他國家,外國人眼中的我們仍是中國人。


原文轉載至《文匯報》2018年6月6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