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史應取司馬遷模式
初中中史應取司馬遷模式
就在這個月來,「一地兩檢」、《國歌法》、23條的爭論聲中,修訂初中中史科課程第二階段諮詢原來也即將結束。
師生面對壓力大
如果說「新聞是歷史的第一筆」,則筆者身為傳媒人,對於初中中史應如何教授,跟坊間的評論頗為不同。
為什麼要讀歷史?最經典答案當然是鑑古可以知今,也就是透過了解前人的功過,明白今日世情,因此,當初中生在課堂正式接觸中史時,如何把所學的史事聯繫身邊事物,或許最為重要。
然而,對香港部分中學生來說,讀中史最痛苦之處是,我國歷史是地球諸國中最長篇歷史之一(雖然連特朗普也對習近平說,埃及文化更古老;但客觀而言,中國在人類歷史上所發生的大事件,應該遠比埃及為多),故此,即使老師教得再生動,單純在「量」方面已令初中生感到吃力。
正因如此,以任何形式把中國歷史切成3段,分開在3年初中教授,也注定失敗收場,因為老師為了引起學生興趣,每年開始時總會講得較仔細,也就是教得相對地慢;由於限定要於學期完結前,必須涵蓋到某個時期,故此尾段便多數倒瀉籮蟹,結果大部分學生只會感到考試前突然要硬啃大量內容而造成壓力。
按主題教學較彈性
要令初中生對中史感興趣,同時老師又可「順利教完」,便不要把數千年的中國歷史硬斬3段;不妨先在中一按「主題」來教,起碼老師彈性較大,不用學期尾趕書。事實上,司馬遷的《史記》除了順着時期(即「本紀」)作紀錄之外,也有分不同主題,例如同學如喜愛天文學,可以讀「天官書」,內裏記下當年不同星宿的位置,當中不少星星更可用現代天文圖象對照。
即使不愛天文而好占卜星相,《史記》也有「日者列傳」和「龜策列傳」,記下古時占候卜筮的人;學生愛看韓劇?《史記》有「朝鮮列傳」;批評特區官員?不妨參考「循吏列傳」和「酷吏列傳」;見學生偷讀《一百毛》?《史記》亦有「滑稽列傳」。
司馬遷毅力驚人
司馬遷寫《史記》令筆者感動之處有二:其一,當時雖用竹簡(魏晉南北朝時才普遍用紙),但《史記》竟有今天猶如用Excel作紀錄的「世表」、「年表」,並細緻到「月表」也有——以竹簡刻出表格,對我來說有點匪夷所思;其二,司馬遷說自己經常去到不同地方採訪——以今天的說法,就是有做field work記下口述歷史,在當時交通如此不便下走訪全國,確是認真得非常恐怖。我認為,中一的中史科也應該以這種「司馬遷模式」教授:多用表、少用字;多考察、少讀書。
中一生用以上方式讀中史,有了一定基礎後,中二才分「時期」教,而我的建議是要把中華5000年文化於一年內教完,學生始能看出整個中華民族的興衰變化,從而培養出一種「大歷史觀」。
現時教育局已把中國歷史整合為9個歷史時期,而一個學年剛好有9個月,所以一個月教一個時期好了。
中三又怎樣?以鑑古知今的精神,全年只教香港史;筆者建議也不是順時序教,而是按主題教,也大可從老師最貼身的本地教育史講起,也可因應現時房屋問題大熱,討論香港房屋史,以至交通史(巴士、小巴、渡輪、鐵路、航空)、工業史(玩具、鐘錶、紡織),到時自然要提到六七暴動;然後再到新界史,並以此帶出《基本法》起草歷史,繼而以內地與香港的關係作結,保證既深入又精采,不會悶亦具時事性。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7年11月21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