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的根本在哪裏
國民教育的根本在哪裏

 

本文作者為何漢權/教育評議會主席

日光之下有新事,早前特首林鄭發表《施政報告》,特別標榜年輕人要有社會責任,並且要具備「國家觀念、香港情懷、世界視野」,這是香港推行國民教育要走的大方向;林鄭並鄭重提出2018/19學年,全港中學於初中階段,要把中國歷史科列為獨立必修科,這就是要推行國民教育踏踏實實、不虛浮、不張狂的落地政策的重要一環。   免學生走近獨立之路   這對受英國殖民地教育洗禮、從精英政務官出身、英文好過中文、步步晉升的高官來說,能在「兩制」之前,回應對「一國」的承擔,甚是難得!其後,國家教育部長又指出,意謂推動國民教育是教師的責任,免得年輕學生向香港獨立路愈行愈近!中央部長級官員直接對香港的教育放話,同樣罕有,值得學界思考。   跟着道理走,再投下民族情感,國民教育推不推、推得好不好,這與香港學生對國家認同與港獨是否走近,確是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為何要有國民教育?國民教育會不會洗腦?」這也是近來筆者要回答媒體朋友問完又問的問題。   從國際教育現場上看,地球上,任何國家體制下的城鄉,以至每一個角落,都有國民教育的存在與推行,以香港人酷愛的、可以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英美歐日韓等集團國為例,她們都會推行屬於本國的國民教育,毫不含糊;手法教材或有不一樣,但國民的身份認同,對自己屬國的歷史和文化的欣賞和嚮往,都要透過教育的手段,加以鞏固、促進和發展,如果說國民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責任、是應有之義,一點不為過。再說,香港是國際都會,斯土斯民,這樣容易給洗腦嗎?   問下去,國民教育的根本是什麼?感謝《信報》,自2002年課程發展處改變中國歷史科在初中獨立的必修地位開始,容許筆者在這欄來來回回,一篇又一篇,指的是國民教育的根本,實源於國史教育;而國史教育在學校的主要載體,就是中國歷史科,由對國家歷史的認真與學習,國學、國情當可順勢而出。   江河不廢,如今要復興的、最重要的是國學文化精華;現在的國情要探究的是,國家對世界的和平貢獻實在不少,世界看中國,除「美國觀點」外,「北京想法」是不能不理會的了。美國政府的合法性是一人一票選出來,而中國政府的合法性,就必須讓人民生活得到滿意,民能貴,政權才能持久不墜!   盛載10項根本原則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終止的對話,沿此路進,國史科的學習可以優化,但絕不能斬件弱化。都說世界有四大文明:埃及的尼羅河流域文明;伊朗、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文明;印度的恒河流域文明;咱們中國的黃河流域文明。綠水青山,大漠黃沙,日出日落,四大文明古國,今天誰的生存和發展最健旺?歷史已說明一切。中國歷史的學問早成系統,內容扎實,方法具備,漢代司馬遷已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沿至清代章學誠有「六經皆史」、「無徵不信,孤證不立」,學問與方法都清清楚楚。   因着特首施政公布,下學年初中中史要成獨立必修科,中國歷史科有成顯學的勢頭,但在政治躁動、陰謀隨便派發,卻又十分善忘的香港,筆者又得要在這裏不厭其煩地指出,在香港推動國史教育盛載的10項「根本」原則,此即:   一、印證國家及民族發展,當中盛載是非黑白、人情與道理的一門具理性邏輯及引發情感的學問;   二、能滲出對民族摶成和融洽,持守着溫情與敬意;   三、強化國民的群己觀念,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四、國家與民族發展的靈魂與動力的重要源流;   五、愛國愛民之所繫;   六、建構國民身份認同與國家集體認同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習內容;   七、貴古重今,邁向高度文明與文化的認真學習,對國民質素提升起關鍵作用;   八、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寶貴學問:   九、沒有避諱議題的學問探索;   十、國家民族發展的過去與現在,永無休止的對話,這些對話具有時代感與現實感,導引向前。   資源支援當務之急   兩岸三地,相對於內地與台灣,香港有「一國兩制」的獨特,沒有政黨政治的沉重包袱,把國史教育10項的「根本」原則,落實到香港教育現場,並非不可行,而是教育工作者有無懷抱「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盡責教導我們的學生,要做守法的香港市民、愛民族、愛國家的國民,以及明白香港中國、中國香港密不可分的人情與道理,從而更進一步做個具廣闊視野的世界公民。   課程發展處正就初中中史科課程修訂進行第二階段諮詢,平情論,連中史科在內,各學科課程內容都可進行修訂,使得該科更能讓學生掌握箇中竅妙,但中史科的獨立必修,課節足夠,一星期5天上課計算,必要有兩節課堂時段,方是如假包換的獨立中史科。   當然,教育局在政策上、資源上如何支援向來「弱勢」的中史科教師的教學,是當務之急。因為,國民教育的根本,就在這裏!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7年11月4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