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客削足就履 擴容積極迎賓
減客削足就履 擴容積極迎賓

於2003年,香港經SARS肆掠,百業凋零。為拯救當時香港低迷經濟,中央及時推出的自由行政策,帶動起香港零售、旅遊業等諸多行業迅速恢復生機,對香港經濟走出困境功不可沒。

十餘年過去,自由行政策為香港帶來了龐大的經濟收益,令香港經濟回復正常,就業人數創歷史新高,失業率長期處於甚低水平。

瑕不掩瑜 個人遊打救港經濟

但與此同時,自由行也給了香港帶來了一些新問題,甚至引發社會上的一些爭議和排外情緒。自由行政策固然有利有弊,然而瑕不可以掩瑜。把握自由行之機遇,探究問題背後的源頭,才是香港未來的出路。

自由行給香港帶來的好處多多,最直接的表現為經濟效益。根據立法會的研究,2012年,自由行為香港經濟帶來261億港元的增值,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3%。除了這個直接的旅遊經濟效益之外,自由行對提升香港作為區域營商中心亦起到很大作用。這是因為內地來港的商務簽證辦理繁複,所以內地商務人員來港,許多都用個人遊簽證,談生意的、開會的、參加展銷會的,他們大量使用香港商業服務,如銀行、證券、會計、法律等,鞏固了香港在這些行業的亞洲區龍頭地位。

自由行不僅令工商階層得益,而且對基層也有很大幫助。眾所周知,香港的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而服務業又分成兩類:生產型服務與消費型服務。生產型服務以金融、會計、法律等專業型的高增值行業為代表,這些行業受惠於內地與香港經濟互動,這些年發展也很快。但由於行業准入門檻較高,吸納就業人數有限;而消費型服務則以零售、餐飲、旅遊業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為代表,行業准入門檻低,可吸收大量基層就業人口。自由行政策的推出帶動旅遊業興旺,同時惠及零售、餐飲,交通等消費型服務行業,為大量非專業人士的勞動者提供了工作機會。

創低技術職位 惠及廣大基層

據估計,2012年,自由行為香港創造11.4萬個職位,佔總工作人口的3.1%。自由行不僅促使香港就業人口總數量創下388萬的歷史新高,也令香港失業率維持在3%左右的低位,接近充分就業水準。

自由行不僅令香港實現了就業量上的增長,對改善香港基層居民的收入改善就也大有幫助。以最低工資政策為例,香港正式推行最低工資法例已3年,當年曾經有些經濟學家討論有關法例立法時,擔心最低工資會令失業率會上升,年長、年輕和缺乏工作經驗的工人將可能首先被裁。然而政府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第4季,15至19歲的青少年人失業率高達22.1%;到2013年第4季,失業率大幅下跌至11.5%;同期65歲或以上的勞動人口由5萬多人增加至超過8萬人,該年齡組別勞動人口參與率由6.1%上升至8.3%。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由行旅客不斷增多,令各行各業勞工需求旺盛,讓年長、年輕和工作經驗不足的人士有機會入行,就業機會大增。可見,自由行支就業,幫助香港最低工資政策順利實施,提升了整個香港社會的福利。

盡管自由行惠及香港經濟和社會各個階層,但它也確實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隨內地居民對香港的零售和各項服務的需求愈來愈大,香港面臨商業用地和各種服務設施容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並直接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商業租金飛速上漲,造成企業經營成本大大上升,且促使熱門購物區的商舖為迎合內地客源而日趨單一化;二是城市的空間、設施和公共服務容量不足,令普通市民感到正常生活受到影響,甚至引發本地市民與內地遊客之間的矛盾。

增土地供應 擴服務設施容量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途徑,是增加本港接待旅客的能力。香港政府需要積極規劃,增加土地供應,擴大香港各種服務設施的容量。可考慮短、長期措施來進行:短期可以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不再增加內地實施自由行的城市,也可考慮對自由行政策進行微調,紓緩現有城市的壓力;長期來說,應該香港具備策略發展意義的區域,如大嶼山、新界北等地區,增加土地供應,擴容商業零售空間,分流內地遊客。

自由行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亦帶來社會問題。對待自由行,香港與其以消極保守的心態下逐客令,不如用積極開放之精神奏迎賓曲。香港應把握機遇,在積極探索問題解決之道的同時,繼續令自由行為本港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6月5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