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政府在港鐵的角色
再思政府在港鐵的角色

「讓鐵路成為客運系統骨幹」和「以鐵路為主,巴士為輔」運輸政策主導下,當新鐵路線通車,運輸署就推出一系列重組方案:1)增加接駁新鐵路站與周邊地區的巴士和專線小巴路線;2)建議調整與新鐵路重疊和乘客量流失嚴重的巴士和專線小巴服務,包括調減班次、取消或合併路線或修改行車路線等。

主動重組服務

運輸署是主動作為;而非經居民選擇後,再作服務重組決定。鐵路建設投資大,政府補貼大,推動更多市民乘搭,大家心知肚明。香港鐵路客運其舒適性和可靠度名列世界前茅,外國遊客來港都有同感,鐵路客運受港人歡迎,主因是安全性較高、乘搭時間較可靠。政府應對港鐵的競爭力有信心。鐵路通車,意味着其他交通工具載客量會下降,甚至要結束重疊營運路線。筆者建議,可以先留給市場作選擇,毋需運輸署過早介入,減少為人詬病。香港一直有不斷爭取興建更多鐵路客運系統的訴求,就是對鐵路的最大支持。

截至今年7月底止上市資料,特區政府對香港鐵路(港鐵)持股量佔75.26%的大股東地位;但鐵路營運方面,政府角色卻是被動的。港鐵是公共交通運輸服務最重要支柱,卻被批評為「賺到盡」的「獨立王國」,為何?若港鐵在市民心中形象差,政府可獨善其身嗎?

解決「行」利民心

「住」與「行」是市民最關注的兩大切身民生問題,「住」急需土地供應,需長時間解決;而「行」就較易解決。今年7月,港鐵日均乘客量(本地服務)約470.8萬人次,加上機場快綫、過境綫、城際客運、輕鐵及巴士服務約達568.7萬人次。換言之,港鐵牽動着港人的心,搞好港鐵,就有利穩定民心。

政府不能僅從在商營商角度看自己扮演大股東的定位,任由港鐵以錢為本,獨立運行;還必須從公共行政視野去審視與港鐵的角色,發揮港鐵作為公共事業的穩定民心作用。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9月8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