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農地要有所突破
釋放農地要有所突破

「安居」二字,近年成為不少朋友的硬傷,表面的高樓價、高租金自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土地嚴重供不應求,令房屋供應追不上社會需要。近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委任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以凝聚社會共識,就土地供應策略提出建議。這邊廂,香港的共識尚未成形,那邊廂,內地最近有重大的改革出台。

在8月28日,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了《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的通知,指將在北京、上海、瀋陽、廣州等13個城市開展試點,將來這些試點的農村集體土地不用經過國家徵地,就可以直接進入市場。

節省土地開發成本

這次改革,不只是簡便了程序,節省了時間成本,更會於這些試點城市營運具社會價值的集體租賃住房項目。由於開發成本省減了,以北京、上海為例,土地成本佔房價約7成,據估計,免去土地開發成本後,這些農村集體建設的租賃房成本可能只有商品房的2成至3成。此外,村鎮集體經濟組織可以自行開發運營這些農村土地,也可以通過聯營、入股等方式參與營運這些集體租賃住房,實踐了社區參與的理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都知道香港基層市民面臨更嚴峻的住屋問題,根據房委會的數據,在2017年6月底,「一般公屋申請」個案數目約有15萬宗」,非長者一人申請」個案數目有接近13萬宗,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7年。同樣,內地亦面臨着嚴重的住房壓力,而且有上以億計的農民生計問題,其難處絕不比香港低。

值得香港借鏡

香港同樣有大量農地,要釋放出來建屋,須經過繁瑣程序,補地價,時間及開發成本高昂。或者,香港是時候反思一下,如何以試點方式,推出更靈活的釋放農地政策,如農地改建為公營房屋,可以免補地價。

面對老大難的房屋及土地問題,若我們不能對準目標,突破框框,無論討論的過程有多開放,也難以有實質的成果。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7年9月1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