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鴿」帶來的3個教訓
「天鴿」帶來的3個教訓

今年颱風特別多,連同過去一個星期的「天鴿」和「帕卡」,天文台今年已4次發出8號風球。當中的「天鴿」,既是近53年最強颱風,又與大潮「撞到正」,水乘風勢,在港澳地區造成大面積的海水倒灌和淹水,兩地居民的財產損失嚴重。在澳門,更奪去10條人命和接近3天的「無政府」狀態。在救災當前,我們都應聚焦於災難善後,但事件卻引發兩地居民的熱議,不少更扯上政治層面,由此帶出3個值得深思的教訓。

第一, 天災難避但可防,「天鴿」的風力和路線,以及大潮湧至,都是公開的資料,各方都有時間作準備,但仍是災禍處處,反映持份方的危機意識和危機準備不足,這就是人禍。澳門的情況全不堪提,香港的杏花邨、大澳和鯉魚門,大家都預知會出事,但仍無法避免,應如何補救,避免繼續出事?

第二,基建硬實力和管理軟實力,是支撐城市發展和居民安樂的兩大支柱,不是有錢就成,既不能輕忽,也不能便宜行事,寧願做多、不能做少,更要持續演進更新。

第三,「天鴿」在一日之內橫掃香港、澳門、廣東等地,雖然各地的災情有異,但已具體點明官民合作和區域互助的重要性,就以澳門為例,救災工作除了依靠政府外,還有數千名街坊義工、駐澳解放軍,以及由廣東省借出的運水車和垃圾車,港人亦即時捐出逾千箱支援物資。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8月28日

原圖:新華社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