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撥款迎來求大治共識
教育撥款迎來求大治共識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就任後的首項大政策,建議額外新增43億元教育開支,並爭取以破香港立法會紀錄的速度,趕在本周內火速完成撥款審批,讓新措施可在新學年推行。這是在新政府的「管治新風」下,香港能否從「否決政治」重回「共識政治」的試驗田。

撥款未見負面批評

政府倡議的優質教育新資源措施,涉及8個範疇,全年需增加約36億元經常開支,以及額外非經常撥款7.14億元以延長發放幼稚園過渡期津貼3個學年,並會增加逾3200個常額教席及87個專職醫療人員職位,以及約1000個資訊科技人員的就業機會。教育局指出,增加教育經常開支的即時行動,只是第5屆政府為下一代改善教育的第一步。當局會與教育界合作,檢視其他教育範疇的問題和需要,例如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安排、評核制度、職業專才教育、專上教育及家校合作等。

政府新增的教育資源,涵蓋穩定教師團隊及減輕基層學生的學費負擔,不涉政治,亦不存爭議。教育界和立法會議員的初步回應,亦幾乎是一致肯定,有人說不足,但負面批評卻未見;相信在時來風送的加持下,撥款案得以快速獲批通過,既有助教育,更為施政展新風。

政治文化的新開始

在泛政治化的議政氛圍下,「拉布」、流會和對人不對事的謾罵,已成議會新常態,法案、撥款議案和公共工程一再耽誤,多項經濟民生議程被迫留待下屆,甚至連調動議程也呈現僵持對峙的政治角力。香港的經濟民生建設、發展機遇和競爭力、社會團結凝聚,都由此點滴折耗。林鄭月娥強調要以創新、互動及協作的施政新風帶來管治新氣象,教育額外撥款案,就是一塊試金石,檢視政黨和議員能否放下「凡事否決」的鬥爭心結,重新恢復共商共議的共識政治正途。

共識政治雖然要求「意見一致」,但絕非要求「一言堂」,而只要求在「求大同、存大異」的基礎上,以社會福祉為依歸,對公共政策議題有一種「趨同性」的共識。須承認,香港是一個多元共融的社會,無論是政治、經濟、民生、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均存在形形色色的觀點和訴求,只要符合「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大原則,任何意見都可自由表達,亦都得到尊重和重視。政治是眾人之事,若沒有共識,前路怎行?

今次教育撥款溝通合作,絕不應是政治蜜月期的一項特例,而應是大亂後求大治的覺醒,標示政治文化的新開始。

原文轉載自《商報》2017年7月11日

原圖:政府新聞處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