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爾×雅典「文獻展」
卡塞爾×雅典「文獻展」

本文作者為黃永

由德國卡塞爾市(Kassel)發起的Documenta,雖然中文一般譯作「文獻展」,但實際上是個每5年才舉辦一次的國際大型藝術展覽。

策展人透過把各種不同類型的文件和 藝術品互相對照對話,嘗試就某些艱澀的政治議題提供新視點,再延伸討論,例如在一幅過百個馴鹿頭骨織成的簾幕旁邊,藝術家把法院對原住民能否繼續野生捕獵的裁決,以一頁一頁長幅的方式鋪陳出來——在大量馴鹿頭骨旁看着判詞,跟平常在書本上細閱法庭案例,完全是兩碼子的事——也許,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62年第一次「出國」

以上這套「頭骨×判詞」展品,卻並非單純探討環保,又或是人與自然關係那麼簡單。Documenta由1955年舉辦至今,每一屆的政治色彩都非常濃烈。

今年第十四屆既跨越了一個甲子,也是主辦單位首度嘗試跨越另一城市,發起的卡塞爾市把開幕與前半部(即今年4月到7月中)搬到希臘雅典舉行,自己則在6月上旬才開始,直至9月中。

一個由德國人發起62年的展覽第一次「出國」,竟然選擇希臘,的確充滿反省以至反諷的意味。歐盟內,德國堪稱老大,希臘則屬最弱「歐豬」(PIGS: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德國究竟是利用了希臘,還是希臘拖累了德國,是歐盟的核心dilemma——Documenta彷彿要踩多一腳,逼受眾思考經濟發展和文化侵略的關係。

可是,當親身抵達Kassel現場,卻又被另一種沉重感壓了下來。原來策展者的用心尚不止於上述那個層次,其真正意圖是要探索「民主所面對的危機」。來自金融城市的我,看事物總是被經濟角度主導,所以想到德國和希臘在經濟上強弱懸殊;但策展人暗中提醒所有受眾——還記得「民主」這個概念,是由古希臘的雅典人「發明」的嗎?

反映本地民主水平低落

古希臘文dēmokratia,乃「全民」dēmos與「制度」kratos合成而來的。藝術家透過各種作品和文獻不停地問,為什麼希臘這個民主發源地如今是這個樣子?德國從納粹的陰影走出來沒有?

今天號稱全球最先進的民主國家,包括美、英、法、德,所採納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如本文首段引述的例子),究竟是為社會哪個階層服務?宏觀而言, 在民主制度的發展過程當中,西方國家到底消滅了多少世界各地的文化?微觀來說,長期以兩黨作政黨輪替的國家,過去又吞噬、罔顧、犧牲了多少小眾利益?

正因藝術有一種深度,所以才讓人、也就同時讓選民有機會反省,當下的制度應如何進化演變。

觀乎此,不禁令人想起有人在金紫荊雕像就這樣簡簡單單地掛上示威口號,黑布加上打印出來的白紙黑字,其粗疏製作,或者正正反映了本地文化和民主水平之低落,既未能引起受眾反省,便難以在經驗和思考層面有所沉澱,遑論求突破與進步。好歹也是回歸20年,出手總可再高一點,不用那麼急就章而如斯核突罷。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7年7月7日

原圖:香港眾志fb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