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經費來源須多樣化
智庫經費來源須多樣化

有記者或朋友問筆者,成立城市智庫多年來遇到最大困難是甚麼?簡言之,經費短缺就是智庫發展的最大困難!有人預測城市智庫說,不超過5年就會銷聲匿迹,其中一個原因是智庫上層無知名人士「罩着」,搞手都是二、三十多歲年輕人,較難吸引人出資支持。

這或是一個現實;但我們堅持信念,不怨天尤人,擇善固執。16年來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成長,智庫成員共發表文章超過2,500篇,出版書籍6冊,舉辦講座或論壇等逾400場。我們一直爭取有辦公地點和研究助理,至今未能實現。經費短缺的確是香港智庫發展普遍遇到的困境。

其他國家或地區,智庫經費來源主要分為:一是政府撥款、二是企業出資(作為企業一分子)、三是企業或個人捐款和會費收益、四是委託研究、諮詢或調研費收入、五是基金會支持、六是智庫投資( 如物業收益)、七是出版物銷售收入。

不同地方智庫經費來源構成存在差異,就算是同一地方,智庫經費來源構成也不盡相同。內地、俄羅斯和德國智庫經費,主要是來自政府撥款和官方委託研究;美國智庫經費多數來自基金會、企業和個人捐款;香港智庫經費主要是來自企業和個人捐款。

中央政策組智庫研究經費是絕無僅有的來源。政府於05年推出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以推動公共政策研究,並在08年推出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利便就特定範疇進行較長期公共政策研究。自15至16年度起,每年撥款增加至三千萬元,但只是杯水車薪。

香港部分智庫註冊為慈善機構,以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贈,例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根據《稅務條例》第 88 條,註冊為獲豁免繳稅的屬公共性質慈善機構或慈善信託。稅務局網站資料顯示,應課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或利得稅的個人或業務捐款人,可在課稅年度評稅基期所認可慈善捐款申請扣除,總額最高可達應評稅入息或利潤的35%。

朋友不看好香港智庫發展的另一個理由:政府不重視智庫,智庫就沒投資價值。企業或個人捐贈給福利、關愛性慈善機構,還可贏得企業公民美名。捐給智庫有何「回報」?

經費來源多元化是確保智庫多樣性、保持活力的法門;香港智庫只有等待中央政府,特區政府重視下才能扭轉經費不足困境。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7年6月13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