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改不改?
政改,改不改?

美國總統奧巴馬於2008 年的競選中,以「改變」(change)為主題,成功把握美國人的心態,也引起全球共鳴。不過,多年過去,財政赤字繼續堪憂,高失業率的危機未消, 「改變」的光環逐年褪色,在龐大的國家機器中,哪怕改變一顆螺絲,都顯得不易。

香港也面臨改革的考驗——政制改革。月初政改首階段諮詢結束,各方仍然企硬,立場寸步不讓,稍為靠近中間路線的方案,就會給人扣上不民主的帽子,空泛的「國際標準」鑄成道德高地,容不下務實的言論,即使向受泛民尊崇的大律師公會清楚指出,公民提名不符《基本法》,部分政客和政治學者依然把一己意願凌駕於法理之上。若政府真的屈從,棄法治於不顧,先遭殃的肯定是香港市民。

方案未定, 「佔領中環」已成摩拳擦掌之勢。日前「佔中」選出予全港市民電子投票的政改方案,溫和派方案全軍覆沒,最終勝出的三個方案,難說可以代表香港人的意志,到頭來市民還是別無選擇。

無疑,這種另一形式「不均衡參與」的「提委會」提名方式,是當年樂觀佔中人士所想像的政改籌碼,今天已赤裸地變為原地踏步的威脅。

說到底,提名的方式、候選人數等等,都是有待討論的開放式議題,今天港人面對的問題核心在於「改變」是必須的。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是香港社會的共同期望,香港人都渴望協力「搵條路行下」。

比較一百五十多年前同樣面臨變革轉折的日本和中國,日本更加清楚現代化的目標,舉國上下共同揭開「明治維新」的歷史序幕;另一邊,中國同樣擁有改變的機遇,清政府卻更多的虛耗在內鬥與分裂,徘徊於改革與不改之間,兩國從此進入不同的變局。

今天,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都體現在「可改變性」上。有的國家政局不穩,稍作改革動作政局即岌岌可危;有的國家如生鏽的機器,無法啟動任何改變。香港的「可改變性」把握在港人自己手中,一切皆取決於港人自我改變或革新的力度。若各方放不下「包袱」、除不去「心魔」,堅持自己的意見和立場,互不退讓,甚至以極端的行為要挾,僅會讓社會陷於內耗,向前改變難有希望。港人必須作出抉擇,究竟改,還是不改?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4年5月9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