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住屋」問題同樣重要
先人「住屋」問題同樣重要

香港地,「住屋」問題,在生要煩惱,死後也要煩惱。

目前政府提供的公營龕場,共約21.3萬,已近飽和,等候時間一般需要3年或以上,與輪候公屋一樣艱難。至於私營龕場的價格,則比公營高出十倍或以上,非一般市民可以負擔。

事實上,在現時龕位缺乏正常供應渠道下,引起了各方經營者群起圖利,不但令消費者權益無法得到保障,而在舊式私人樓宇營辦的龕場,不但影響鄰近居民的生活,也帶來不少潛在的安全問題。

其中,紅磡是重災區,全港有超過五分之一的私營龕場在該區營辦。多年來,居民與陰宅為鄰,飽受龕場帶來的各種困擾,如噪音、環境衞生、消防安全、霸佔公眾地方等問題。民建聯曾於2015年在該區進行問卷調查,有超過九成居民認為,龕場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困擾,情況嚴重。

處理本港「住屋」問題,現屆和下屆政府,既要關注陽宅,也要關注陰宅。筆者認為兩者同樣重要,並有以下三個期望。

第一,期望本周恢復二讀辯論的《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草案》獲得通過,把多年來私營龕場的問題撥亂反正,既保障消費者權益,也讓業界走入正軌,把不符合發牌條件的龕場整頓及進行規管,減低對鄰近居民的影響。

第二,政府曾在2010年提出「區區有龕位」概念,唯至今啟用的,只有鑽石山和長洲兩處提供約2,500個龕位,供求完全失衡。事實上,在18區的24幅用地當中,其中14幅已獲區議會支持,共可提供約59萬個新龕位。既然區議會已有共識,期望政府勿忘初衷,積極主動,加快推動項目落成,盡快縮短輪候時間,並提高公營龕位的比例,減低私營龕位對市民帶來的經濟壓力和各種困擾。

第三,食環署在2015年處理逾4,000宗綠色殯葬,佔全港死亡總人數約8.7%,較2010年約佔4.6%,明顯上升,說明市民已逐步接受。期望政府加強推廣、提供支援,讓市民多一個選擇,減輕輪候或購買龕位的壓力,也減低龕場對市民造成的影響。

原圖:食環署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4月13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