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震盪
西方民主震盪

本文作者為李慧琼/立法會議員

隨着昨日荷蘭舉行大選,歐洲三國(德國、法國、荷蘭)的重量級選戰揭開了序幕。受到去年英國脫歐和美國特朗普當選的影響,高舉民族主義、保護主義、本土優先、甚至提倡退出歐盟的極右勢力來勢洶洶。

其中在法國,有「法國特朗普」之稱的瑪琳勒龐在民調中領先多時;而在荷蘭,主張強硬抵抗伊斯蘭教及脫歐的極右政黨自由黨支持率高企,令首相呂特所屬的自由民主人民黨被迫轉打移民牌挽救民望,與土耳其等國達成協議,遣返部分移民。

其實,從80年代開始,左翼自由主義一直佔領着歐洲文化的山頭,高舉自由貿易、全球化等旗幟,也推動後現代主義,開放性關係、支持同性婚姻等。但到了2015年,歐洲出現的難民潮,就令自由主義陷入危機。

敘利亞爆發內戰,是民族主義重生的近因,當愈來愈多難民湧入歐洲,歐洲白人終於到了一個不能接受的地步。「這是我們的土地,叫他們立即離開」,成為了右翼在二戰以來,第一次在歐洲重新壯大的口號。

正當法國和荷蘭出現極右勢力抬頭、民族主義熾熱的情況,尤其是瑪琳勒龐一旦當選,德國以至整個歐洲將不能獨善其身。澳門大學顏至宏教授指出:「德國無法獨力支撐歐洲的團結和經濟,一旦歐盟出現解體危機,這無疑是全世界未來最可怕的風險。」

筆者認為,無論最終左翼還是右翼勝出,這三場選戰對整個歐洲所帶來的震盪,將會持續影響一段頗長的時間。

像英國、德國、法國這些老牌的民主國家,政治程度成熟、人民質素普遍較高,也不禁會懷疑:民主真是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民主真的可以讓人民安居樂業?相信去年的英國脫歐和美國特朗普當選、以及今年的歐洲選戰,將會為全世界帶來很大的啟示。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7年3月16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