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民調與認知
【精選文章】民調與認知

最近,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發表了一份民調結果,當中問及受訪者對香港前途問題的看法。大家都將眼球放在有關「港獨」的結果,如對高達四成青少年(15-24歲)支持「港獨」感到意外;也有人認為只有3.6%受訪者認為,香港有可能獨立,反映其難成大器。

統計數字往往有種魔法,導向大家思考。四成看似很高,但如用全球視野去看,青年崇尚自主、獨立的心態,是全球現象,這個數字其實也很「正常」。說3.6%很低,不值一哂,但若然將3.6%化作實際人數,也有超過20萬之眾,這些人如果認真搞「港獨」,也可以很「大陣仗」。所以,這些數字如何分析,也是觀點與角度問題,很難說誰對誰錯,然而觀點多些,角度闊些,確是有利無弊。

要拆解這個民調,可以想想英國人在「脫歐」公投後「反悔」的畫面。有人講笑,說「脫歐」後,Google有關「歐盟」的搜尋大增,大家似乎在「脫歐」後才發現根本不知「歐盟」為何物。同理,在被問到「你支持定反對香港『維持一國兩制』呢?」時,其實大家有多少根據去作判斷?

先不論大家對「一國」的認識有多深,就算只看「兩制」,大多數人也都只活在「香港制」的Comfort zone (安舒區)之中。「一國兩制」不是分散的三個部件,其設計的精粹在於三者的配合,即在「一國」之下,「兩制」互動。中央近年流行講「全面理解一國兩制」,但對港人而言,更有意思的不是停留於「理解」,而是「知行合一」,在實踐中發揮「一國兩制」。

舉個例子,最近講得多的「一帶一路」,大家可能覺得過於宏大,有點「遠」。說近一點,就以「廣東自貿區」中地理最接近香港的前海為例,香港有多少人知道前海在搞甚麼?前海要發展「專業服務業」,尤其是以「深港合作」為方針,推出多項優惠政策去吸引香港專業人才。內地市場、前海平台、香港人才,三者配合起來,正是「一國兩制」活例子。

然而,有多少香港人懂得善用「一國兩制」,試過走出去,發揮香港自身的優勢?如果有一日,大家都走出comfortzone,體驗過真正的「一國兩制」,到時再問「一國兩制」的未來,那個民調數字才更有參考價值。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6年08月05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