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和買書
書展和買書

本文作者為吳康民

每年去書展,都買一大堆書回來。我常常說,我的藏書看過的不過三分之一。有的是買來以備參考之用,有的是貪其有折扣較為便宜。前者如有些辭典或古典詩文家的選集,後者則因六七折的緣故,不妨買來作閒時閱讀之用。如一套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的詩集,原本我早已有他們的詩集,但見這一次他們的詩集一套可打七折,於是又手癢癢地再買一套。

嚴歌苓的《第九個寡婦》,是聞其名而買的。她的《小姨多鶴》,我曾看過,還拍成電影,她來港訪問時也見過一面。

還有是羅瑞卿大將的兒子羅宇,此人和香港艷星狄娜結為夫婦二十年,當年轟動一時。高幹子弟任職總參謀部,又娶狄娜為妻,「六四」事件後出走美國,其回憶錄當然引人注意。

總之,可留作參考,可讀性頗高,更有內幕情節的吸引,都會構成我購書的誘因。

但一個人時間有限,因而購書與看完它是有一段「距離」的。

我的書房有四大書架的藏書,還有一部分要放到辦公廳的會客室中,另一部分放在女傭的房間裡。個人藏書近萬,也可說是半個藏書家。

現在上網流行,要查資料,上網即可。但我是個電腦盲,風燭殘年,也不願意再學。況且一書在手,總覺得實實在在,有一種「實感」,這種習慣,不易改變。

現在此大堆藏書,相信生前不可能看完,但遺留下來,也不會獲子孫青睞,他們早已習慣用電腦閱讀和查資料。小兒子早已用電腦查閱資料和通訊,也已無手寫習慣,他的小兒子也早已習慣用電腦玩遊戲,將來也不會寫字,遑論書面寫作了。

中國書法可能失傳,古老文化將來可能只有專家才會去研究。電腦改變世界,特別是改變方塊字傳下的中國文化。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有人提倡用拉丁化改變方塊字難認難記的缺點,但都被人否決。進入本世紀三十年代,又會如何呢?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2016年08月01日

全文連結: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