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功課革命
家長的功課革命

本文作者為報章前教育新聞組長梁永樂

功課量成為近日家長界的熱話,局長回答「絕大部分學生放學後零功課」,若這是考試的問答題,肯定極為低分,因為他根本不清楚「功課」的真正意義, 也不知何謂「有意義的功課」。家長們替孩子選報小學時,不要與局長犯同一錯誤,學生功課的「量」需關注,「質」就更加重要,善用具質素的功課,孩子對學習會有適量的壓力及責任感,這對孩子的學習有莫大幫助,不能簡單以「多或少」去判斷學校的優劣。

家長選校關心學校的功課量,多數都是靠口碑,以及家長之間口耳相傳,我認為最重要是看功課是否具有意義。

關注學生功課量的網上群組,流傳大量學生功課冊的照片,除了留意量,我反而關心孩子做的是什麼功課,這可反映出學校對功課的看法,例如:中文科或英文科以閱讀作為家課,學校透過家課鼓勵或推動閱讀,是否就沒有效果,又是否代表學校閱讀風氣差嗎?家長不可能瞎子摸象般胡亂估計。

重「量」更應重「質」

有學校出名「工作」繁忙,不過學生是忙於進行專題研習、小組習作等等,幾乎每周都要外出蒐集資料、訪問、寫報告……例如英華小學曾經有一年進行「飛行」的主題學習,課堂以外,為學生籌辦的活動繁多,但孩子的臉上清楚顯示忙得不亦樂乎。其實只要孩子感興趣,做什麼相關的「功課」都會雙眼發光。亦有不少學校走出課室,探討社會問題,如貧窮、環保。只要學校設計的功課內容具啟發性,學生不一定覺得是「捱功課」,甚至覺得好玩、有趣。

學語言苦功不可少

當然補品吃太多也損害健康,功課再有意義也不可過量,的確有不少傳統學校,着重抄寫、背誦、操練,將知識化為機械式練習,背後的理念是「no pain, no gain」。無錯, 學習不可能「零痛苦」,正如學習樂器,也必須先勤練基本功,學習語言需下的苦功就更不可少。中學課程曾經刻意剔除範文及文言文,結果學生不懂古文,而且不懂背誦,苦果今天已完全反映,教育局無奈又推倒重來,這是走回頭路抑或是回頭是岸,顯而易見。

絕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學生有快樂童年,與其追求學校「零功課」,不如親身到學校看看孩子有多喜歡學習,孩子喜歡學習才是真正愉快學習。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6年4月19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