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亂圖謀 本土派冀奪話語權
暴亂圖謀 本土派冀奪話語權

想不到一到猴年,香港即「猴氣沖天」。

年初一晚,旺角發生騷亂,示威者通宵與警察衝突,事件釀成最少125人受傷,包括90名警員和4名記者,把它定性為回歸以來最暴力的事件也不以為過。

以單純的戰略角度來看,是次旺角騷亂是政改風波以來,反政府一方最精心部署的行動,幾乎每一着的背後也有其戰略意義。盡管騷亂到後來陷入失控,但激進本土派的戰略策劃能力實在不容小覷,其學習曲綫明顯遠在警方和其他反對勢力之上。

看準春節 警隊人手部署弱點

示威者在這次行動中,有不少資訊與動態是一早可知道的,令他們在部署上相對容易,因而享有相當優勢。

輿論方面,早在除夕夜在屯門良景和新界一些地方已出現無牌小販被取締的事件,爆發對峙衝突,一定程度已引起了市民的同情與關注,而食環署打擊無牌小販「循例」也會引起市民的反感,這樣已可事先佔住一些道德高地,為年初一的行動鋪路。

在時機把握上,雖然實質沒有甚麼難度,但本土派事先已看準警隊在農曆新年的人手部署弱點,得知警隊年初一「花車(巡遊)更」之後,多個總區機動部隊(PTU)人員已休班,以準備應付年初二的「煙花更」,因此衝突爆發時警力嚴重不足。至於新年期間旺角朗豪坊有眾多擺檔的小販,旺角人頭湧湧,容易召集群眾,市民第二天不用上班等,這些不用說也知道。

傳媒空間真空 網上驅動運動

最重要的是,新年頭幾天適逢傳統紙媒休假,加上不少市民在佔領運動後已選擇不收看或不相信無綫新聞,使傳媒空間一剎那出現了真空,甚至「無人地帶」(no man's land),變相為不受假期影響的網上媒體,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窗口,而全靠網上媒體驅動的本土運動,其策劃者自然不會放過這機會——如果順利的話,便可搶在傳統紙媒復工之前,讓網上媒體全力開動,掌控話語權,佔據主流輿論聲音,為事件作出有利的定調,甚至可藉此牽動和影響西方傳媒(他們也沒有放假),主動塑造西方媒體對事件的觀感,為日後運動的展開帶來助力。這行動裏面帶有明顯的情報作戰元素。

雖然事後沒有人多留意,但「本土民主前線」當晚除了呼籲市民支持及聲援在旺角擺檔的小販之外,其實還露了頗漂亮的一手:作為新界東補選的候選人之一,梁天琦表示他運用選舉條例賦予他的權利,即時在旺角展開選舉遊行,毋須預先通知警方,這樣即可暫時拖住警方,防止人群被過早驅散,直至有足夠支持者集結,展開後續行動。

這裏不得不提是警察鳴槍示警,以及示威者被稱為暴徒這兩件事。事後我們從多段影片中可了解,鳴槍前只有十數個沒有配備防暴裝備的交通警員,在完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嘗試堵住一群示威者的推進。其關鍵是一位警員被襲至倒地,示威者旋即衝上去包圍他,令其他警員不得不立刻拯救及保護同僚。這裏我們必須考慮到警員被圍毆,甚至被俘虜及挾持的可能性——假如當晚有警員被挾持的話,情況肯定會極度緊張,那時就不會只是鳴槍示警,而是有真正擦槍走火、武力鎮壓的危險。

示威者的最大敗筆,就是連傳媒也不放過,不但阻止傳媒拍攝和採訪,而且不分青紅皂白襲擊傳媒,令多位記者和攝影師被玻璃和磚塊擊中,當中大部分更被拍下來。這些人連記者和攝影師也施襲,被稱為暴徒也沒有甚麼好說的,這方面傳媒是一視同仁的。

對於是次旺角騷亂,市民及外界最關注的,莫過於香港會否從此進入暴力抗爭時代。這方面筆者認為我們非但不應因單一事件以偏概全,同時應考慮到激進本土派曾多次「預告」香港將步入暴力抗爭時代,之不過由始至終亦只有他們主張勇武抗爭,因此他們實際上非常輕易便能夠自編自導自演,造成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如果單憑這些就認定香港已進入暴力抗爭時代,那麼就正中他們下懷,白白為他們抬高身價。

非降「暴力門檻」 實謀話語權

對於是次旺角騷亂的戰略意義,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媒體和心理層面。多方迹象顯示,激進本土派想藉這次行動,降低港人的「暴力門檻」(threshold of violence),令港人更易接受勇武抗爭,可是這戰略目標基本上沒有達到,日後也不易降低這門檻,所以這有可能只是個幌子。

相反,反政府勢力在事件中積極醞釀和進行媒體和心理操作,更顯而易見。如上文所言,反政府的網上媒體企圖渾水摸魚,搶奪傳統媒體的話語權,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因應旺角騷亂的措施——這是一個長期戰略。在騷亂後網上陸續傳出不要相信大台大報記者,以及不要看大台新聞的聲音,以及近來開始出現本土派的實況媒體(live media)和即時新聞Facebook page,就是反對勢力意圖長久切斷市民與傳統和大型媒體的聯繫的重要舉措,意在取代傳統媒體,全面確保對其支持者和公眾的話語權。

然而在這話語權之爭的背後,更存在着一個更影響深遠的話語權實驗。反對勢力在這次騷亂的最大得着,就是得以進一步確認網絡和社交媒體的真正影響力。我們可記得,一直以來有一句:「有圖有真相」,可是現在不少民眾就連看到電視上的真實畫面,也可以選擇不相信畫面,寧願相信自己所希望相信的說法——這並非單純的掩飾或開脫,而是典型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心理操作伎倆,在起義活動(insurgency)中,經常為起義一方所採用。

認知失調 討厭政府不信畫面

認知失調是心理學的名詞,用來描述個人發現到有兩個認知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就會感覺到心理衝突。這種因衝突而引起的緊張不安,會轉而形成一種內在動機作用,促使個人放棄或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以遷就另一認知,藉以消除衝突,恢復調和一致的心態。

這就有如在旺角騷亂中,有些人即使親眼看到示威者的暴亂行為,但由於他們討厭政府,導致他們相信真實畫面的動機不足,因而他們只好以其自身的觀點來找尋協和的資訊,以防止認知失調的發生,而這些協和的資訊早就由反對勢力散播在網絡和社交媒體各處,幾乎一定碰得着,這也是為何政府的宣傳長期失效的主要原因。

不幸的是,這話語權實驗似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等於為反對勢力繼續挑戰政府和傳統媒體打了一枝強心針,如政府和傳統媒體繼續等閒視之,將來很可能會陷入無可挽救的局面。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6年2月11日

原圖:bastillepost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