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美國經典超市案例「尿片+啤酒」:年輕爸爸逢星期五下班後,會到超市為孩子「入貨」,順道也購買週末必備的啤酒。交易數據令超市發現了這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消費模式。
同理,香港不少超市在不同地區擺放的商品也有不同,有些側重有機食物,有些儲備較多嬰兒奶粉,有些則多些急凍食品。
交易數據之外,客戶行為的細節也有啟示。2001年,Prada在紐約旗艦店做了一個試驗:每件衣服都裝上無線射頻辨識(RFID)碼,衣服在哪間店舖什麼時間試穿,數據都會儲存分析。試想如果一件衣服銷量很低,以往的下場是往散貨場賤賣;但如果RFID數據顯示這件衣服雖然銷情慘淡,但試穿次數甚多,也許,它只需一點改動就可以把沒人買的貨式變成流行產品,可見掌握客戶的一言一行有多重要。
問題是,收集這些數據向來昂貴,但O2O改變了這一切。結合線上線下世界令商戶更容易地把數據連繋到個人,從而提升數據的價值。
12年前,日本麥當勞開始把優惠劵放在網站供人下載,並要求客戶登記成為會員,於是消費者的行為模式便一目了然,包括經常光顧的店舖、購買的食物品種和頻率,從而度身訂造優惠,例如午間經常光顧的,送早餐免費咖啡優惠;常常購買套餐的,就送小食優惠……
現時,香港很多零售企業也發展了O2O,有趣的地方是,一切都是互動的,客戶的反應也很快看到。因此透過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可以即時掌握客戶的消費喜好,例如經常購買的產品類型、消費額、瀏覽頻率和時段等;以及時常瀏覽、最終卻有沒有購買的產品……從中分析客戶的消費習慣、消費模式以至成長階段等(例如是否在學 / 工作 / 單身 / 已婚 / 育有年幼子女……)並發掘其背後的潛在需求,從而提供更適切貼心的服務。不過,目前所見,香港在這方面暫時仍處於比較初步的階段,大多促銷為主,因此可發展的空間極大。
前提是,要把刻板的數據化成有助推廣新產品、甚或可推高消費額的有力情報,其實都需要對生活有很多細緻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力,而年輕人最大的本錢就是創意比天高,想像力無限;故此,當不分老幼都成了「低頭族」的時候,年輕人如能多抬頭去關心觀察週遭的人和事,把大數據演變成大智慧,我深信他們的創新意念必定可以在這O2O年代抬起頭來。
原文轉載自《E-Zone》 2015年7月23日
原圖:takunk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