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馬會反思香港
從習馬會反思香港

過去一個周末,暌違66年,兩岸領導人實現歷史性的會面、握手,共同翻開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篇章,鮮活展現「一個中國」原則。這一刻,全球聚焦於新加坡的橋梁作用、回味汪辜會談的歷史破冰,但「九二共識」發源地香港,卻在這齣歷史大戲中,淡褪到圍著電視機看直播的邊緣角色。往後,香港在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還有戲唱嗎?

習馬會具開創性

1949年以來,兩岸人員交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漸累積,不斷由量變走向質變,標誌性的突破始於1992年,海協和海基兩會在香港舉行會談,雙方先後就兩岸關系,交換13個版本的表述方案,最後以口頭聲明的方式確認「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並認定「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1992年兩岸兩會的共識。

至於往後的兩次汪辜會談和連戰訪陸,都是在「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將兩岸關系有序推展,將兩岸溝通由民務性機構,提升到國共兩黨交流的層次,而剛舉行的「習馬會」,則進一步攀升到兩岸領導人的位階,相信在經過一段醞釀磨合期,下一步就是統一。

「習馬會」能夠實現,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並在這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政治互信。因此,「習馬會」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向外界昭示著,「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各項交流特別是高層互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礎。只要具備這一基礎,雙方在許多重大議題上都可以談,都可以作出妥善安排。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各以「先生」稱呼,以及無字無圖案的會議室背景,都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開創性、務實性安排。

香港角色何在?

大家都知道,「一國兩制」最初是為爭取臺灣回歸而創設的,但先行應用在香港回歸之上,其核心價值就是「一個中國」。從「習馬會」的成功,讓人反思香港目前的困局。

第一,打從國共逐鹿中原開始,香港一直是兩黨、兩岸的中介橋梁,關鍵性的「九二共識」正是源起於香港,但此後的角色便快速淡褪旁落,由臺面到幕後,再而是僅屬信息交換。這既因國際力量湧進,更因激進派的胡亂搞事,去年的APEC財長會議已「飛起」香港,有消息指「習馬會」最初曾考慮在港進行,但因避免會面被一些少不更事的吵鬧沖擊,而改選新加坡。若情況未能改善,恐怕香港將被自我邊緣化。最重要的還是,沒有「一個中國」原則,何來政治互信?沒有政治互信,香港在國家崛起的進程中,還有什麼機遇?

第二,繼「三通」之後,現在連政治橋梁也成往跡,令人憂慮香港在全國大棋局內還有什麼角色?若只是一個普通城市,特別行政區還有什麼特別價值?若不堅持「一個中國」,憑什麼談「兩制」、憑什麼爭取「惠港政策」?

第三,內地和香港關系的未來,在我們自己手中。只要做好自己,不拘泥於形式,則大勢在我。習馬相逢一握泯恩仇,既是自信,是魄力,更是智慧和器度的體現。港人還不清醒?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2015年11月13日

原圖:bbc.com、cersp.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