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保諮詢正名 有助聚焦討論
退保諮詢正名 有助聚焦討論

扶貧委員會將會就退休保障方案進行公開諮詢,據悉政府草擬的諮詢文件,將不同的方案正名,分別是「不論貧富」及「有經濟需要」退保方案,而不是採用坊間沿用的「全民退保」及「非全民退保」名稱。筆者歡迎政府將退保方案正名,此舉正好如實、客觀地反映方案的特點,有助社會各界聚焦深入討論。

早在1990年代,香港社會就退休保障掀起了一番討論。前港督彭定康推出「老年退休金」方案,建議僱主、僱員各自供款,每名65歲或以上長者毋須審查,每月可獲2300元。方案旋即引起廣泛爭議,不少學者都憂慮方案在財政上不能持續運作,最終港府則以市民意見分歧為由擱置方案。

勞動人口不斷萎縮

時至今日,觀乎未來的人口結構,香港比二十年前更沒有條件推行「不論貧富,人人有份」式退休保障。根據政府統計處在2012年公布的《香港人口推算2012 - 2041》,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預計由2011年的41.7歲上升至2041年的49.9歲;出生率預計由2011年每千名女性相對1204個嬰兒,下降至2041年的1151個。至於未來勞動人口扶養比率,將會由2012年每1000名的適齡工作人士支持335名受供養人士,增至2041年每1000人供養712人。

由此可見,未來香港人口將會呈現老齡化、少子化、長壽化,勞動人口不斷萎縮,稅基進一步收窄,可見未來退保開支一如滾雪球般節節上升,屆時政府只能透過舉債、加稅去融資,制度的可持續性勢必無法維持。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將會令政府及市民陷入萬劫不復的財政黑洞。近年歐洲國家接連爆發債務危機,除了本身的政經因素外,他們長年以舉債維持高福利體制也是主因。

公共資源畢竟有限,理應扶助有需要的市民身上。

有論者批評政府設立經濟審查會製造社會分化,筆者認為是偽命題。香港很多民生政策,包括公屋居屋、學費減免、書簿津貼等都有設立申請資格限制,難道這些政策也是分化市民嗎?政府設立經濟審查,目的就是對症下藥,更到位地扶助弱勢社群,否則扶助對象也難以區分,也不符合審慎理財的原則。

福利政策應務實出發

筆者認為政府制定任何民生福利政策,理應從務實出發,不能違背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原則。香港沒有條件推行西方國家的「有錢使晒,無錢舉債,還錢下屆」的福利主義政策,相反理應把資源投放在有需要的人士身上,並確保公帑能用得其所。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5年11月8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