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派忤逆歷史常態
本土派忤逆歷史常態

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港人是幸運的,至少在中短期內,香港不用面對全世界都頭痛的失業問題,只要訪港旅客的數量一直保持,香港的低失業率便能夠一直保持,甚至乎,一旦旅客的數量下跌了,只要多開放幾個城市推行「個人遊」,旅客量自然不會少。這條件,外國是很羨慕的,記得已故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說過,倘若他找到一匹馬力夠大的船,他也希望把新加坡拖至中國的旁邊。

年輕人忘記經濟蕭條苦況

只是本港經濟經歷了多年的順境,不少港人,特別是年輕人一般忘記了經濟蕭條的苦況,身在福中不知福,漸漸意識不到自己是多麼的幸運。沒錯,旅客太多確實會帶來一定不方便和不舒適,但會比失業更加痛苦嗎?如非CEPA和個人遊政策,香港能夠長期保持約百分之三點五的低失業率嗎?甚至能否捱過亞洲金融風暴和金融海嘯的破壞也是一個大問號。

無疑,「一國兩制」是香港最重要的制度優勢,所謂特別行政區,就是既有國家的政策支持,同時又能夠在制度和社會氛圍上與國際接軌的一種政治設計。如香港失去了中國的國家背景,就只會是一個尋常的東亞之地;如香港失去了國際都會的氛圍和制度,亦只會是一個不起眼的內地城市。

值得警惕的是,本港的病態本土思潮愈演愈烈,標榜本土的同時盲目排斥內地,反而危及到香港利益與「一國兩制」。甚至乎,連很多對本港經濟民生有好處的政策和構想,由於聯繫到內地,便馬上被扣上「賣港」的帽子。以新界東北發展為例,香港本來就需要覓地建屋,新界北的居民亦渴望更優厚的就業機會,發展新界東北本來是對症下藥,符合常理,但由於新界東北鄰近深圳,與深圳存在互動互補的空間,便被扣上「割地」的帽子,部分人寧願不夠房屋和就業機會,也要抑制陸港的互動空間,這豈非政治害民生的好例子?前陣子,港鐵經公開招標後決定向內地企業購入多輪國產列車,在網上也引起本土派批評,再次被扣上「賣港」與「媚共」的帽子,沿此思路發展下去,恐怕有朝一日,港人到內地消遣旅遊也會背負上「轉移港資」的罪名了。

維持優勢毋須排斥內地

客觀地看,陸港交往是歷史上的常態,香港與內地無法割裂。即使是港英殖民地時期,港英政權亦心知肚明不可能分隔開香港與內地,何況是回歸之後?香港現時大概有四成人口是在內地出生,每天往來陸港兩地的港人超過十萬人,懂普通話的港人愈來愈多,往內地升學或旅遊的港人也愈來愈多,這是歷史與地緣的鐵律,是自然而然的,無論本土派如何不情願,亦不可能逆轉陸港關係只會愈來愈緊密的態勢。

當然,香港絕不能失去「一國兩制」的獨特性,我們必須保持着與國際接軌的制度,以及國際都會的社會氛圍,這是受到《基本法》保障的,亦不會受到陸港之間愈來愈頻繁的互動所影響。維持香港原來優勢,何須排斥內地?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5年9月22日

原圖:bastillepost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