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香港翻譯不同,有時真的出現雞同鴨講,更鬧出不少笑話,統一譯名,絕對值得考慮。//
昨天,是我們中國農曆新年的大年初八,也是法國職業足球聯盟新一輪比賽的開賽日,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全因為我們國家的崛起、強盛,成為了二合為一的盛事。
原來,自2021年起,法國已連續三年舉辦中國主題的聯賽日,令中國人的春節走進了法國職業足球賽事中。
昨天正開始新一輪賽事,主題就叫「中國日」,球場內外充滿紅彤彤的春節氣氛,有大紅燈籠、大紅春聯、紅傘、紅旗、紅橫額,賽前更有傳統舞龍舞獅表演助慶。
而最令人驚訝的,是球場上參賽球員的球衣,他們的波衫一如既往在背脊印著號數及名字,所不同的,是球衣上印的名字居然全是中文譯名。
梅西、內馬爾、姆巴佩……這些名字,我相信,除了法國人看不懂,香港人也未必看得明,梅西即是阿根廷球王美斯,內馬爾就是巴西的尼馬,姆巴佩即法國隊的麥巴比,看一場球賽,要記幾個不同譯名,全世界大概只有香港球迷才要這樣做。
幾個名字,也衍生了我內心一個長久的疑問:既然我們是一國之內,為什麼外國譯名從來都是用兩套不同的字眼?連法國人都跟中國譯法,為什麼我們偏要與眾不同,用自己一套譯名去跟國家製造不一樣?
約定俗成的,你可以說改不了,譬如Benz我們叫「賓士」,內地就叫「奔馳」,沿用幾十年,要改口有難度。但新人物、新事物,回歸後,為什麼還是你有你譯、我有我說?
舉個例,每次看到「蘇納克」,我都要想很久,這是誰?正如我們說「辛偉誠」,內地人可能也會抓半天頭。其實大家說的正是同一個人——新上任的英國首相,但因為兩地譯名不同,彼此就出現溝通問題。
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就是以儒家經典《中庸》所提到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來彌合六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的差異,只有一樣的語言文字、一樣的度量衡計算法、一樣的倫理習慣,人民才能有效溝通,國家才可長治久安。
所以,看到回歸後的香港,對所有外國譯名都按照自己那套譯法,不肯跟從國家一致的步伐,怪不得,彼此總是在雞同鴨講。
看看世界球王美斯的背脊都大大隻字寫著「梅西」,連法國人、阿根廷人都跟中國的,其實,香港還憑什麼堅持叫一個只有我們才聽得懂的名字?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6****30
2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