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歌曲不僅能夠跨越時空,而且仍然具有觸及靈魂的教育作用。//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香港各界紛紛舉辦儀式或活動,目的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尤其是讓香港的青少年真正了解國家14年抗戰的艱辛與壯烈過程,培養他們愛國愛港的觀念。筆者近日應邀出席香港電台第四台在香港演藝學院舉辦的「旗正飄飄—中國抗戰歌曲音樂會」,感覺抗戰歌曲不僅能夠跨越時空,而且仍然具有觸及靈魂的教育作用,是活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一首首抗戰歌曲就是一段段歷史縮影。清唱劇《長恨歌》、《五月的鮮花》反映出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一開始對日本侵華採取的不抵抗政策,並且禁止廣播及灌製有關歌曲。《鐵蹄下的歌女》唱出了人間的苦難。《松花江上》表達了中國東北淪陷後大批軍民被迫流亡關內,思念家鄉渴望收復失地的悲憤感情,也表達了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抗日情緒。
一首首抗戰歌曲彰顯了中國人民不畏日本侵略者,奮起反抗的愛國主義精神。黃自、韋瀚章分別作詞、黃自作曲的《抗敵歌》被稱為中國第一首抗日愛國歌曲。歌曲號召全國人民起來抗戰而發出堅強的聲音:中國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強虜入寇逞兇暴,快一致永久抵抗將仇報!家可破,國須保!身可殺,志不撓!黃自、韋瀚章在1932年再度合作創作《旗正飄飄》發出同樣的呼籲:「旗正飄飄,馬正蕭蕭,槍在肩,刀在腰,熱血似狂潮,好男兒報國在今朝……」《嘉陵江上》、《長城謠》、《白雲故鄉》等均表達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堅決抗敵的決心。而《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黃河》和《怒吼吧!黃河》更是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民族危機感和愛國熱情。
感受抗戰歌曲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感受歌曲中的苦難與犧牲,才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平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生活,堅定維護世界和平的信念。感受抗戰歌曲,就是要時刻警惕軍國主義復活,堅決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香港青少年對內地抗戰14年中的苦難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了解不多,多點通過有關抗戰音樂會、抗戰電影、內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訪等形式,應該能夠讓他們充分了解先輩的英勇事蹟,感受「一國兩制」來之不易,有效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自覺維護國家的利益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