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鏡報》月刊主辦的第十一屆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今日(4月1日)下午舉行頒獎典禮。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致詞時,介紹了由其創辦的共享基金會七年來的工作成果,特別提及「to see and to be seen」(看見和被看見)的概念,「我們不是簡單捐款、捐物資,而是在現場做工作。我們中國人走到外面,既要『to see』,親眼了解當地社會情況,也要『to be seen』,讓當地民眾看到中國人在做好事,而且是民間在做好事。」
梁振英提到,自己剛從洪都拉斯出席中洪建交兩周年活動,以及完成共享基金會的公共衞生調研工作返港。該會在當地進行的登革熱防控工作,雖僅開展約10個月,但已經稍微緩和當地疫情,勢頭不錯。至於洪都拉斯這個項目的做法,跟該會在東帝汶開展的登革熱防控工作完全一樣,而東帝汶的相關成果,已經刊登在國際權威醫學雜誌《刺針》(The Lancet),獲得肯定。
從CSR獎到國際公益的香港角色
梁振英憶述12年前與《鏡報》創辦企業社會責任獎的初衷:「當時香港剛萌芽CSR(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如今大家對這個概念也比較根深蒂固。」他舉例,共享基金會的資金來自民間,主要由香港、國內外企業和企業家捐贈,「他們的公益之心,體現他們的社會責任,這個工作應該說是取得比較明顯的成果。」
針對李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支持港澳「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梁振英解讀說:「這句話包含的不僅是經貿活動,也包含很多非經貿內容,例如文化、體育、藝術、科技、教育等國際交往合作。」他舉例,共享基金會近期邀請洪都拉斯衛生官員訪港京交流,這種互動正好體現「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他呼籲,無論是香港的、內地的還是華人華僑的企業,「可以多做一些(慈善工作),可以直接做,也可以通過捐贈給非政府組織、慈善組織,由他們來做,在國外多做一些善事。」
梁振英最後說,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西方國家過去「很大手筆」投入國際公益領域,如今他們「留出一個比較大的空間」,「我不是說中國機構能夠完全填補西方國家留下的空白,但是現在這方面的工作恰逢其時,很有需要,希望各界朋友能夠大力支持。」
《鏡報》執行社長徐新英致詞時感謝梁振英副主席十多年如一日對《鏡報》的鼎力支持。她讚揚梁副主席是社會責任的身體力行者,近年他率領共享基金會馬不停蹄的奔走於全球有需要的地區控病賑災,展現的正是這種「民心相通,胸懷天下」的社會責任擔當。十餘年來,《鏡報》圍繞「社會責任」理念還舉辦了一系列「學校社會責任」和「青少年社會責任推廣大使」的評選活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會責任的理念得以傳承與昇華。
此次評選活動共評選出10家企業獲得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20家企業獲得傑出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獎獲獎,5家非牟利公司獲傑出社會責任獎。另外,共有14家企業蟬聯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11家企業蟬聯傑出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獎。
坤鼎集團董事長邱明獲頒傑出企業家社會責任獎。他致詞時表示,作為一家專注於為大型跨國公司提供物業定制,為地方政府提供國際招商的商業服務企業,坤鼎集團始終與中國產業發展同頻,秉承產業初心,以「連結全球資源,賦能中國智造」為使命。榮獲「傑出企業家社會責任獎」的獎項讓他想起三個關鍵字:傳承、突破與責任。傳承的是所有華人勤勉務實的商業精神;突破是在創新園區發展實踐中,構建與時俱進的產業生態;責任是堅守初心,以產興城、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承諾。
上屆傑出企業家社會責任獎得主、英藍集團董事長于志強在致詞時向《鏡報》創始人徐四民先生致敬。他說,他和比他年長的人們都會記得,在80年代政協會議上,徐四民先生抨擊時弊的發言,為中國社會開啟了「誠實敢言」批評之風,推動了改革開放、國家進步。今天的中國,感恩那一代人的努力。正是他受到過往先輩們事蹟的感動,他和英藍企業的發展歷程中,非常重視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意識,所以英藍發展歷程中每一個項目的選擇都不完全以盈利為目的,他們更希望為社會、為環境、為文化做出貢獻。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大會提供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