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最大】《港人講地》採訪隊上合峰會天津現場直擊 兩張臉孔展現國際範、科技感、文化味
【規模最大】《港人講地》採訪隊上合峰會天津現場直擊 兩張臉孔展現國際範、科技感、文化味

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於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舉行。今次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峰會,20多位外國領導人和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聚首海河之濱,吸引了3000多名中外記者前來採訪此次盛會,當中包括了1100多名外媒記者。《港人講地》亦派出採訪隊到天津,現場直擊報道。




新聞中心設有綜合服務區、新聞發布區、科技文化互動展示區等八大主要功能區,場內有不少穿著藍白色運動制服的年輕臉孔,他們都是來自天津十所高校的學生,經過選拔、培訓,在50多個崗位服務的志願者。


來自南開大學的碩士生楊佳妮是998位志願者中的一員,她在科技文化互動展示區,為專程來到上合峰會天津現場的《港人講地》採訪隊,示範AI數字人多場景實時播報。她在綠幕前錄製了一段30秒的英語視頻,系統透過擷取的影像、音頻,生成AI數字人,配合翻譯系統的應用,內容更能夠精準翻譯成中文、俄語,並以AI數字人主播形式呈現。修讀日語的楊佳妮認為,除了在學校裡,平日練習英語、日語等外語的機會不多,參加志願工作期間,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交流,介紹中華文化和國家最新科技,能夠學以致用、開拓眼界,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








綜合服務區另一張臉孔同樣「吸睛」,她的名字叫「小合」,是一台能操十多種語言的人型機械人。《港人講地》採訪隊跟「小合」交流時發現,她思考時自帶微表情,對答時手部亦有不少小動作,十分有趣。峰會新聞中心諮詢和公共服務組組長李春怡表示,「小合」在現場能夠以中、英、俄三種語言進行交流互動,例如介紹峰會的情況、天津吃喝玩樂資訊等,並具有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很重視中外記者的體驗,讓他們感受是次峰會的國際範、科技感、文化味。」





李春怡表示,新聞中心除了向中外記者提供工作場景外,亦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現場設有中醫問診推拿體驗、榫卯、漆扇、曾氏華服、泥人張、楊柳青年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


不少外國記者在工作之餘,亦趁機了解中國非遺文化。有「東方魔方」之稱的魯班鎖的體驗活動非常受歡迎,有來自白俄羅斯的記者在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指導下,成功拆解魯班鎖。他認為中國是一個很有特色、魅力的國家,白俄羅斯民眾很喜歡到中國旅遊,希望更了解中國,所以這次峰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很好的平台,讓兩國探討共同發展的方向。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0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