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舉辦抗戰勝利專題展,講述嶺南文脈在戰火中得以延續的歷史。//
「三聲炮響之後,嗡嗡機聲出現於空際,街上的路人急趨避難。歸途中遇見大批的教授與同學,大家都是出城避難。想起崔院長報告三二日後可搬回城內建設局上課,可是在此數日空襲緊張下趕回城內,似不大適宜,可是生命固然寶貴,而學業更不能忽視。」
在中山大學專題展覽中,展示了中大學子林氏三姐弟的多本日記,裡面記錄了他們在1938至1943年間,跟隨學校師生輾轉虎門、香港、澄江、坪石等地的見聞,真實反映了國家苦難和艱辛求學歷程。
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館長 吳重慶:「特別是記載了在坪石生活的時候,日軍不斷來轟炸,轟炸中山大學在坪石的校區,也轟炸醫院,他們都是以現場見證者的身份,在現場見證整個過程。還有記載他們在坪石時期路上走著,突然日軍飛機就來了,他們就躲起來,躲在水溝、稻田裡,這樣一些非常細節的情景。」
林氏三姐弟日記記錄的,正是80年前中大學子在戰火中輾轉求學的縮影。截至1938年12月,全國108所高校中,17所因戰事停辦,14所在淪陷區勉強維持,其餘77所都經歷遷徙,國立中山大學是最遲撤離,堅持到日軍進城前才倉促搬離的學校。1938至1945年間,中大歷經廣東羅定、雲南澄江、粵北湘南等多地遷徙辦學,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才回到廣州。
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館長 吳重慶:「當年到雲南澄江辦學的時候,其實會去借當地的廟宇、祠堂,甚至城牆上很小的空間都利用起來,學生都是散居在城內民居,當時這批知識分子也好、學生也好,其實是非常自覺肩負著中華文脈的延續。」
輾轉千里,四易校址,在國家危難時刻堅韌守護中華文脈,中大舉辦「廢墟中的廣州 抗戰中的中大」專題展,希望紀念抗戰歲月中罹難的師生、同胞以及那一代學子在廢墟中點燃的星火、不屈的抗爭與風骨。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