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極鼎立的全球AI發展格局初見雛形。//
由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能力排名系統AIRankings最新發布的「人工智能競爭力報告」表示,從AI成果發表量及世界排名考察全球人工智能競爭力,美國仍以絕對優勢位列榜首,中國作為全球第二與英國拉開斷崖式差距,形成中美兩極並立的世界格局。報告特別指出,2025年開年以來,中國論文發表數量首度超越美國,標誌著全球AI發展格局的轉折點已經到來。
報告同時強調,從整體來看,中國與美國在AI領域的論文發表數量與作者數量仍存在顯著差距,從細分領域來看也有明顯「偏科」,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機器人學、模擬仿真等領域中國仍處於劣勢,有待補足和追進。
該報告指出,其以透明算法整合50多個AI領域頂級會議和期刊,整合了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八大AI核心領域的數據,對國家、城市、高校研究機構的人工智能研究能力進行評估,得出人工智能競爭力排名及報告結論。
「過去十年,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中國2024年全年AI成果發表量相較於十年前增長了近6倍,同期美國的漲幅僅為176.85%。同時,中國以陡峭的增長曲線與英國拉開差距,中美兩極鼎立的全球AI發展格局初見雛形。」報告指,2022年11月ChatGPT問世以來,中美兩國2023年AI成果發表量均有大幅增長(美國增長17.01%,中國增長31.16%)。2024年,美國成果發表數量與2023年持平,而中國成果發表量持續高速增長,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另外,人工智能競爭力排名顯示,除美中外,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包攬第三至第六名,西方國家在AI領域仍具備客觀優勢。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前十名中亞洲國家佔有四席,新加坡(第7名)、南韓(第8名)、日本(第10名)均上榜前十,由此可見AI領域東方力量的崛起。
另外,報告分析全球高校人工智能研究能力表示,近5年來,以北大、清華、浙大為代表的AI領域中國頂尖高校排名逐年提升,從「追趕者」逐步蛻變為「領跑者」;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新起之秀不斷躋身前十,形成「北清浙領銜,多校並舉」的格局,打破了美國及歐洲國家在AI前沿技術領域的長期壟斷,越來越多中國高校成為人工智能探索的技術高地。
報告分析細分研究領域顯示,中國高校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以及綜合人工智能三個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優勢,前十名中均有5至7所中國高校上榜,中科大、哈工大、港中大、中山大學等高校儘管在總體排名中表現並不突出,但在特定研究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在機器學習領域,僅有北大、清華兩所中國高校上榜前十;在認知推理、機器人學、多智能體系統以及模擬仿真等研究分支,中國僅有少數高校上榜全球前五十,仍有較大的探索和進步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高校AI學術力量集體崛起的進程中,北京大學自2022年來連續三年蟬聯高校成果發表量與AI指數榜單全球第一,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一般AI研究領域也包攬第一。自2020年朱松純教授歸國並出任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以來,北京大學智能學科走上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開展「有組織科研」,與面向原創性的「自由式探索」相結合;建成縱向貫通學研產、橫向實現大交叉的創新聯合體;打造「本博貫通」、科研能力培養前置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這些青年人才已成為中國AI前沿創新的生力軍,以「通班」、「通計劃」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也將為中國智能學科的長足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資源。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