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歷史視野看高鐵效益
用歷史視野看高鐵效益

近月,大家對「一地兩檢」的關心,從法律的技術問題,轉移到高鐵自身的效益。有些政黨將目光針對高鐵能否在48分鐘內到達廣州,在大熱天拍片,去提出質疑。這些片段所採用的路線,根本不能直接與高鐵的路線比較,當中的漏洞自有很多朋友提出,筆者在此不浪費筆墨,反而想指出大家看高鐵的效益,不能只局限於一地一時,而應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因為史上所有重大的基建工程,其最大的效益往往要用時間去提煉。

香港歷史教育受忽略

香港的歷史教育一直備受忽略,筆者在此分享兩個地方小故事。第一個故事是關於江西。自古以來,從廣東向北前往中原地區,要翻越南嶺山脉。唐朝開元年間,史上第一位官拜宰相的嶺南人-張九齡回南粵故里時,取道江西,見古道年久失修,險峻難行。於是,他奏請皇上,開鑿了一條長約20餘丈、寬3丈的大山路,連通廣東和江西。

這條路被後世稱為「梅關古道」,在之後的一千年裏,一直是連接廣東和中原地區最重要的商貿通道。而「梅關古道」另一端的江西,也憑此地理之便,成為北接中原、南聯廣東的交通幹道,進而帶動了經濟、文化的興盛。宋、明兩朝,江西人才輩出,甚至出現連續幾任的宰相(大學士)都是江西人的情况。

時移世易,開展了第二個故事,關於湖南。清朝時,張之洞等官員認識到鐵路的重要性,奏請朝廷修建連接武昌和廣州的粵漢鐵路。

最初擬議的線路是取道江西,但在湖南巡撫陳寶箴和鄉紳熊希齡等人的積極游說下,督辦鐵路的盛宣懷最終決定鐵路不過江西,改為取道湖南。從此湖南的交通和經濟地位大為提升。

風雲人物多來自湖南

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有衆多風雲人物來自湖南,也與此有關。然而,江西這個過去較為繁榮的內陸經濟地區,則喪失了昔日商業幹道的優勢,也失去了及時跟隨近代工商業發展步伐的機會。時至今日,江西省整體的經濟發展仍較相鄰的湖南省遜色,與當初失去粵漢鐵路的先機還有很大關係。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交通幹道與區域樞紐,一直是城市興衰的重要因素。高鐵對於香港之所以重要,也在於此,而一地兩檢正是能否令香港在全國高鐵網絡中發揮樞紐地位的關鍵。(小題為編輯所擬)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7年8月18日

原圖:高鐵電視宣傳短片截圖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