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今次這件應該被放上議事堂公開檢討的事,卻又因為私心,大眾連間接監察的機會都沒有了。//
昨天立法會議事堂上發生一幕爭拗,對一般市民來說,議員到底拗什麼?聽來幾複雜,我先簡單總結如下:
自由黨的張宇人遞上一項「檢視中小學以小班模式教學的成效」議案,教育界議員朱國強提出修正,張宇人認為修正把議案改得面目全非,偏離原意,故決定不動議議案。然後,謝偉俊議員拿出立法會「議事規則」,指出議員不能隨便撤回議案,但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認為張宇人沒有說「撤回議案」,只說「不動議」,故大家不容再辯論,宣布休會。謝偉俊怒擲手上那本「議事規則」,張宇人及朱國強均表遺憾。
完了,小風波到此為止,大家看完有何感覺?
一般市民或者仍不懂他們在拗什麼?坊間評論都說議員好小學雞。至於媒體報道,焦點已轉移到議事規程,問題重點「檢視中小學以小班模式教學的成效」,已沒人再理會,議員也不用再辯論了。
其實,議員的作用是什麼?就是監察及督促政府施政、並檢視施政成效。
這次議員的爭拗,主要源於檢視「小班教學」的成效。政府2009年開始在公營小學推行「小班教學」,到今個學年,全港已有九成半公營小學是「小班教學」,即是說,幾近完成任務了。
至於中學,為避免收生不足縮班殺校至教師飯碗不保,政府已於2012年大幅放寬中學每班收生數目至25人,雖沒政策名言,但早已屬小班模式。
「小班教學」,怎看都是好事,每班學生人數少了,教學效能應該可以提高,學習差異也能照顧到,師生溝通也會多點……
不過,「小班教學」也有缺點,就是花錢很多,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北歐富裕國家如芬蘭才能實施「小班教學」。
當然,教育是栽種,投放了金錢不一定能即時「回本」。然而,小班政策已實施16年了,以「十年樹木」來計,現在已是「小班教學」產品的第二代了,這模式有沒有教出更出色更厲害的人?又不見得,反而新一代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自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每況愈下,卻是實情。
當資源不斷投放,成效卻石沉大海,就是時候要好好檢討。
就拿官方2007至08學年及2023至24學年的數字來比較,小學生由38萬人減至32萬,少了6萬人,但政府撥款卻由每年110億升至260億。同樣,中學生數字也是由48萬減至32萬,少了16萬人,但政府撥款卻由每年180億倍增至330億。
學生少了,錢卻用多一倍,都不要緊,但教學效果呢?
「小班教學」的理念其實不只是減少學生人數那麼簡單,而是整套教材教案教科書教學方法都要改,才會有成果。如果只是把每班人數減半,或者每班加一、兩個老師,然後一切照舊,依樣用大班的教書模式,那只是表面的小班教學,效果不彰是必然結果。
史丹福大學教育專家哈努謝克教授(Hanushek)曾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教師質素,而不是每班學生的人數。」
回看香港這十幾年的教育路,每次講「小班教學」的目的,都是為了避免殺校,保住老師飯碗。當政策的目的是出於私心,又怎會做出成果來?
今天香港千億財赤,除了要檢視哪裡大花筒用多了,也要看看哪些錢是否值得花?可惜,應該被放上議事堂公開檢討的事,卻又因為私心,大眾連間接監察的機會都沒有了。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