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紫荊文化集團主辦、交通銀行(香港)聯合主辦、紫荊雜誌社承辦的「2025年紫荊文化論壇」,今日(23日)在於香港舉行,主題為「深化國際交往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匯聚逾350位來自政商學界、金融科技、文化傳媒等領域的海內外嘉賓,共同探討香港在新時代下的發展機遇與全球角色,對外展現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決心與信心,樹立香港開放、自由、包容、安全的良好國際形象,吸引國際社會更多企業、資金、人才匯聚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花有、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許正中、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宣文部副部長李曙光、國際調解院首任秘書長鄭若驊等主禮嘉賓,共同主持啟動儀式為論壇揭幕。
李家超致辭時指出,過去香港在發揮「引進來、走出去」功能時,較為側重「引進來」。然而,隨著全球貿易秩序重塑,香港未來的新機遇將更突顯在「走出去」。這一轉變,源自內地企業不再局限於單一國家,轉而積極「出海」開拓新興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香港迎來了大量商機,服務業、專業人士與融資等領域均有受益,形成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大格局。為此,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吸引並服務內地企業經香港拓展國際業務。
李家超表示,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營商環境被評為世界前列;在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香港繼續位列全球第三、亞太區第一。這些優勢都是我們把握國際機遇的堅實基礎。他又指,香港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持續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積極拓展國際「朋友圈」,全力做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和把海外企業「引進來」的雙向跳板。
他又提到,政府將積極爭取更多國際機構落戶香港,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而駐吉隆坡經濟貿易辦事處亦即將成立,深化在東盟及周邊國家的經貿推廣,並將經貿辦的覆蓋範圍擴展至拉丁美洲及中亞地區等等。政府也將加速擴展航空版圖,積極吸引航空公司開辦更多航班,爭取訂立更多新民航協議及擴展航權,優先聚焦南美洲、中亞、非洲及中東等具潛力市場。
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許正中致歡迎辭表示,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下,香港「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作用愈發凸顯;香港是認識解讀中國治理的最好模板,是分享中國紅利的最好踏板。他又指,中央政府始終堅定支持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要主動作為,積極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的「八大中心」定位,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與廣東、澳門共同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不斷彰顯香港優勢。
在主旨演講環節,國際調解院首任秘書長鄭若驊表示,國際調解院總部設立於香港,是通過多方協商、各國積極參與及互相尊重的結果,填補了解決國際爭議的制度空白,調解院將會透過與其他國際組織及調解機構合作,支持香港進一步深化國際交往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打造香港成為全球調解之都。她又指,國際調解院將會促進國際爭議的友好解決,構建更和諧的國際關係,是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法治公共產品。
香港貿易局主席馬時亨上台發言引用格言:「想走得快,就獨行;想走得遠,就毫無疑問地攜手同行。」他指出,這正體現了本次論壇的核心主題——加強合作,合作是香港的基因所在。他強調,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環境下,香港有機會強化其作為國際商務樞紐的地位,發揮超強價值,為企業全球化發展提供支持。既為內地企業出海「造船揚帆」,也為有意開拓內地及亞洲其他地區市場的海外企業提供支持。
英國劍橋大學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認為,香港必須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構建新的「心智地圖」,促成內地和東盟國家以及全球南方國家展開更廣泛合作。他強調這是屬於香港的歷史機遇:「香港在中國崛起之際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擁抱未來,也代表未來,香港很幸運,它是未來的一部分。」他又認為香港必須重塑認同感,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作為東亞的一部分,新的身份認同應包容多元文化,歡迎外來人口,形成國際化、開放的香港身份。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吳宏偉則針對香港高等教育與科創領域談及自己的看法。他說:「教育是最基本的,沒有教育你怎麼培養人才,沒有人才你也不搞不到香港創科,所以(排序)教育是本、人才,然後(才是)香港創科」。他認為香港可以發展國際化教育體系,打造小學、中學、大學全程國際化培養體系,建設成國際教育中心,為國家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貢獻力量。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劉亞干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深化國際交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將迎來新一輪戰略性增長機遇。隨著中國金融與實體資本「走出去」步伐加快,香港的金融樞紐角色將更加突出。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指出,港投公司會以「資本為矛,耐心為盾」,在全球視野下推動科技創新,既立足香港、服務於國家,也面向國際。她表示公司將充分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透過資本賦能社會與產業發展,助力香港和國家發展。
中歐數字協會主席魯乙己指出,香港的雙重身份非但不是挑戰,反成獨特的競爭優勢。他認為,香港作為連接東西方的樞紐,可成為可信賴的數字與綠色合作門戶。
香港大學法學院政治理論講席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貝淡寧則通過分析儒家文化,強調儒家思想在塑造社會價值與倫理方面的獨特作用,認為香港應在「一國兩制」下,保持開放、多元、法治的社會,同時強化對國家的認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柔性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黃維通過講解柔性科技,闡明柔性電子和人工智能是支撐全球前沿創新的兩大底層技術,香港在其中可發揮獨特作用。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引用毛澤東的比喻,將香港比作「南大門」,同時作為大灣區核心樞紐,連接中國與亞洲乃至全球市場與人才,在金融、科技和文化交流中發揮戰略性橋樑作用。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理事王有勇認為,藉助中文教育與阿語人才架設溝通橋樑,注重跨文化理解與再創作,在教育與交流中實現雙向共鳴,從而讓香港文化不僅「出海」,更能「入心」,與阿拉伯文明產生深度共振
復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沈逸教授則指出,對於香港來說,「一帶一路」倡議既是國家戰略,更蘊含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香港作為中西交匯的國際都會,長期扮演著「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展望未來,香港要把握戰略機遇,更加積極有為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圖片來源:大會提供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