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香港在文化發展上面臨什麼挑戰?如何在傳承文化的同時變革創新,又如何在融入大灣區的過程中,謀求新的機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陳智思、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今日(15日)分別出席「機遇香港」主題採訪活動時,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多項措施應對收支挑戰
西九文化區現時存在收支不平衡問題,陳智思指出,主要由於多項文化設施開放後,收入未到位的原因造成,西九管理局目前正在與政府商討如何在現有發展方案中提供彈性,例如現時計劃發展的住宅、酒店及寫字樓部分以出租為主,正在研究能否提供很多彈性空間。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陳智思
陳智思強調:「文化設施沒可能賺錢,全世界的文化設施也沒可能賺錢,只是看由誰補貼的問題。」他又表示香港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比如M+成本收回率達到46%,現在西九管理局正透過削減成本應對,包括大部分的部門已經削減30%的開支,未來亦會透過住宅、酒店及寫字樓的收入填補開支,但他強調不會改變西九文化區內的文化設施比例,亦不會變成地產項目。陳智思又說現時全球經濟環境轉差,收入面對一定壓力,但長遠而言,將有龐大收入支撐文化開支,他表示有信心文化能帶動香港經濟,提升競爭力。
促大灣區觀眾「一體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近兩年,吳志華表示錄得超過240萬人次到訪,68%是訪港旅客,其中內地旅客佔比最大,約佔一半。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為香港故宮帶來機遇,發展潛力巨大,正在研究與灣區城市的博物館開展更多合作,他說:「可能觀眾今天到香港故宮看完展覽以後,回廣州看文藝表演,香港的文藝團體能不能在大灣區演出呢?觀眾群的拓展,大灣區的觀眾『一體化』,是我們未來需要做的。」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
吳志華又指出,我國現在對文化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對於香港來說,2019年發生的社會運動事件,正是由於香港年輕人對國家了解不足夠所造成,博物館應該以非正式教育途徑,吸引年輕人來認識祖國,培養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香港故宮推出了多種形式的展覽,吸引觀眾到場參觀。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