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簡稱DSE,自2012年起實施,是一年一度的社會大事,而今屆DSE放榜雖已過了一段時間,但可能仍有考生為出路感到迷惘。教育局新任副局長施俊輝接受《鳳凰新聞》訪問時表示當局重視青年發展,分享為中學畢業生提供多元出路的最新措施,並勉勵畢業生升讀大學並非唯一出路,應找到自己的興趣再發展才最重要。
施俊輝表示,香港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化轉變成大眾化,而現在則已經去到普及化階段。他指香港在整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中,有一段長時間中只有香港大學這一間學府,由1911年開始直到60年代才有中文大學,第三間大學則是1991年創立的科技大學,距離至今只是短短30年。
學童人口下降令升學更容易
本港受移民潮影響,本港中小學生流失率持續擴大,短短1年間已流失逾2.5萬人,流失率約為3.64%。他提到現在學童人口下降,無可否認中學畢業生比以往升讀大學的機會大大提升,DSE考試中約有近5萬名考生,只要考獲「3322」便達到最低升讀大學要求,當中有42.1%的考生符合資格;大學亦有「學校推薦直接取錄計劃」,如果學生有不同才華,比如體育、藝術文化、領導力或不同方面有特別優勝的地方,也可透過這計劃,而在DSE放榜前實際上已經有186位同學透過計劃被大學取錄並接受錄取。
被問到DSE與會考作比較,施俊輝指DSE的程度會較艱辛,以近年為例,部分學校因疫情影響教學進度,如以平常課程作比較,現在DSE會比會考課程深,對同學要求亦會較多。他又指現在考試仍然需要基本背誦,形容「知識如不掌握會較難再學習」,另外應用知識與能力也十分重要,學校的校本評核中,除了知識應用還需要溝通能力表達,強調21世紀的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只是背誦並不足夠,出來做事亦不能局限於書本上知識,這些都是當局希望學生在學校基礎教育階段能掌握的重點。
被問到大學普及後擁有學位的人數增加,會否出現待遇亦「普及」的情況。施俊輝指這現象是必然會發生,而在世界各地有高等教育的地方也會發生;隨著整個社會發展成知識型經濟體,對於學術要求會漸漸提高,但他覺得讀大學未必與將來職業掛鈎,皆因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個人質素,培育國民質素或社會承擔也是重要元素。他舉例指部分學科如英文,畢業後的出路也有很多,比如做老師或加入政府也可以。另外在多了大學生的情況下,僱主亦會有不同評估,而大多公司更設有在職培訓,獲聘者要在職場中累積經驗。
政府理念是行行出專才
施俊輝又提到政府近年提出「指定專業界別計劃」,計劃會針對人手短缺行業每年提供3000個學士、2000個副學士資助自資院教課程。他指被政府選中的課程,大多出現人才短缺,求才若渴,故畢業後大多有有相應的工作等待他們。他說:「政府理念是行行出專才,每一行都有職業導向」,又形容以往如「工字不出頭」,故政府現在希望透過活動或推廣工作,以提升這類職業專才的形象,改變大眾的想法。他提到這些應用課程也有與大學同等的資歷,今屆政府會繼續在這些方面下功夫。
施俊輝最後強調「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六升學出路往往有很多方向,亦不需要太在意升學率,因為現時學童少了下競爭較以往細。他指現時最重要告訴同學前路廣闊,選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他說:「有人問我選什麼科目,我會告訴他要選自己的興趣,只要選到自己興趣,著眼於眼前發展,定必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原圖:星島日報、鳳凰新聞影片截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8****49
2年前+85298****49
2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