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可以給北部都會區借鏡。//
主持:周潔莹
論盡最新熱話、拆解新聞內幕
約定你,和你不吐不快!
逢星期一至五
北部都會區(北都)是香港未來10年的發展重點,也是香港經濟升級轉型的關鍵,不過,社會各界都不斷思考,北都怎樣發展才是最有效率。近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率領代表團去到河北雄安新區考察交流,借鑒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以及產業發展的經驗做法。雄安新區的發展,原來很值得北都參考。
陳茂波率團參觀雄安新區
陳茂波除了參觀了雄安新區,還到訪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他形容兩個區充分展示了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對香港北都有不少值得借鏡和參考的地方。他指出,北都發展有5個須抓緊落實的關鍵議題,第一就是如何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拆牆鬆綁,讓發展的速度得以提升、潛力得以更大釋放。陳茂波指,提速發展北都必須鎖定方向和目標、保持戰略定力,努力不懈向前推進。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借鏡的的正正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說到底就是強大的統籌力和執行力。
無論是「體制創新」,還是「拆牆鬆綁」,對於北都發展都是非常關鍵。所以「雄安經驗」絕對值得香港借鑒,為什麼呢?觀乎過去的發展模式,程序繁複,每一個發展項目,動輒都要花10年8年,很容易就趕不上時代變化。當然,程序公義也是確保發展得當的重要一環,不能忽視,所以,如何找到平衡點很重要。
在雄安新區就成為了「找到平衡」的一個好傍樣。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而根據資料顯示,直至今年,8年之間,雄安新區的自貿試驗區有超過1500間企業進駐,註冊資本超過2530億人民幣;中關村科技園超過140間企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企業。不單止央企有進駐雄安,民企也爭相進駐,為什麼呢?
雄安新區有稅收優惠、保障房政策及基建配套,當中提供稅收減免、廉租住房和快速基建,助力企業遷移。而在近月發布的《2025年營商環境「上台階」工作要點》,其中又實施「五大環境」提升工程,包括政務、市場、要素、法治、信用等,務求做到「高效辦成一件事」、「零障礙辦好每件事」,壓縮審批時限至「最多跑一次」。數碼化改革讓辦事「易辦好辦」,吸引不少北京中關村企業落地雄安。
北都須專注引入創科企業
再看看北部都會區,港府在2021年首次提出北部都會區計劃,原來已經4年,我們要引入什麼企業,企業有什麼優惠政策?社會對北都了解又有幾多?去年11月,特區政府公布北都三個「片區開發」試點的詳細資料,三個「片區開發」試點位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新田科技城;發展局去年底就「片區開發」徵集意向書,據了解,共收到22份意向書。當局近期申請改動洪水橋片區試點部分土地用途,把住宅地增至3幅。
這都顯示,似乎當局仍然保持「地產」作為發展一個新區的「保底項目」,這都是香港以往固有的發展思維,「害怕發展項目不夠吸引,那就加幾幅住宅用地」,不論是數碼港或科學園,都有這個模式的影子。
當然,不是說北都不能有住宅項目,但既然北都的願景是透過提供新土地作創新科技發展用途,發展成國際化的創科中心,好應該鼓勵新興產業發展和吸引投資為優先,香港能夠吸引什麼企業進駐,北都可以怎樣孕育創科企業,這都需要盡快有完整的計劃,才能實現香港「南金融、北創科」的全新產業布局。因為香港未來的經濟,不能再依靠賣地收入,怎樣加快制定北都完整藍圖,簡化行政措施,做到「改革與發展並進」,是社會應該思考的課題。相信特區政府已經意識到關鍵所在,並在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並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更明確提到拆牆鬆綁,目標就是加快發展北都、引入產業和重大項目。
雄安新區的發展,值得特區政府借鑑。發展總離不開創新思維,與時並進,我們下一步,就是要展現出行動力和決心。北部都會區全面發展後,可容納約250萬居住人口,並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香港未來的經濟中心。目前已有85家企業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支持及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意向書》,35家企業簽署參與北都開發項目協議32份,涉及金額超千億港元,如果我們能夠「一張藍圖繪到底」,鎖定方向和目標,相信北都發展會為香港開啟新篇章。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