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看新聞,覺得我們的政府似乎有點精神分裂。
一個星期前,財政司長陳茂波宣布香港財赤已逾千億,正想方設法開源節流。一個星期後,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公布,政府將動用6億元資助巴士公司及的士車行購買電動車。
環保是好,全城換上電動車都是好,但在夾萬快要「乾塘」的時候,用庫房巨款來補貼商家,就讓納稅人有點難以理解。
昨天,政府公布了《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及時間表,介紹三項措施:資助專營巴士營辦商購置電動巴士、資助的士車主購置電動的士、拓展充電網絡,以達至在2050年前車輛零排放。
簡言之,巴士公司購買電動巴士會獲政府資助,單層電動巴士有40萬,雙層電動巴士80萬元,預計涉及總資助額4.7億。的士方面,當局亦建議每輛電動的士資助額為4萬5千元,預計資助3000輛,共涉款1.35億。
由於政府於2021年公布了《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明言2035年會停止新登記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大勢所趨,加上保護地球人人有責,當然也因為政府有「電動車一換一」計劃的減稅優惠,很多私家車主已主動換上電動車。按兵未動的,是在街上行走最多的公共車輛——巴士、的士、小巴,要花錢,拖得就拖是人之常情。
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表示,政府斥資6億幫巴士及的士公司換車,是為了避免營辦商把換車成本轉嫁乘客。
說出來好像是為市民好,但實情卻是:市民交稅給政府,政府把庫房的錢派給商家,然後商家再用政府派的錢去賺市民的錢。
況且,全港有18000輛的士,現在政府只資助3000輛,那麼,誰有機會拿這些著數?大車行肯定會比的士個體戶有優勢。
有人會說,香港向來如是,無論是當年柴油車轉石油氣車、抑或疫情下小商戶生意不景,政府都用派錢去撫平不滿,有錢使得鬼推磨,派甜頭從來都是最簡單直接的解決問題方法。
是的,如果庫房是源源不絕的金礦,政府派錢,沒人會拒絕。
不過,香港眼下有千億財赤,這邊廂要大家勒緊褲頭,那邊廂卻向商家派錢,如何服眾?
推動新政策,除了「誘因」,其實還有另一種手段。先秦時期法家典籍《韓非子.二柄》中有幾句名言:「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懲罰與獎賞並用,從來都是最有效的管治手段。紅綠燈設立之初,你以為是給每個等綠燈的市民派糖,還是把衝紅燈的人罰款有效?
現在不是明天就要你全部換電動車,距離零排放目標2050年還有25年時間,當今日庫房虛空,有必要花幾億去做餌去懇求商家幫忙保護地球嗎?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日前在國家憲法日十周年發言時說了句可圈可點的話:「香港決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也決不能一廂情願做好人。」
好人做夠了,今日庫房緊拙,政府是時候要發發窮惡了。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