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文章】積聚力量的武器
【獨家文章】積聚力量的武器

收拾舊物,常常會執到「寶」。近日整理舊相片舊文件,無意中發現一封黎智英的親筆信,我甚至已忘了此信的存在。


好多年前我在《壹週刊》工作過,當年雜誌主打民生財經,政治新聞並非賣點,甚至是票房毒藥。那時候傳媒行業很興旺,壹傳媒賺得盤滿砵滿,我試過一年加四次工資,但就在公司最賺錢的時候,老闆黎智英忽然隱退,丟下業務不管,他說,要退下來,你們自己搞吧。


有些公司,機制很健全,誰掌舵都可以繼續運作;有些公司,人治色彩很重,老闆是公司的精神領袖,老闆風格就是公司風格,壹傳媒就是典型。


於是,黎智英的忽然離開,令公司群龍無首,強人管治的機構沒了強人,如失去靈魂。恰巧我做得累,申請放了個長假,旅途中寫了封信給黎老闆,把我看到的問題說出來。


我認為媒體要有社會責任,發財後就該立品,利用手上高銷量的平台,慢慢帶領甚至教育大眾有更廣的知識、更高的道德。黎老闆賺夠錢就丟下攤子不管,如此下去,這媒體只會把自己及社會的知識及道德水平拖跨。


當日我只是從一個文人角度給老闆建言,從沒想過原來背後有更複雜的政治考量。


今天,看到昔日上司、今天黎智英案的從犯證人張劍虹,在庭上大爆黎如何用壹傳媒作政治武器,再翻看那封幾乎被忘掉的信,忽然明白,原來媒體是凝聚政治力量的最佳渠道。


在此,列舉信中黎智英闡述的部分內容,讓大家看看黎智英這盤政治棋是如何下的,值得留意是,此信寫於1997年6月13日,香港回歸前夕……


「我一直在參與壹傳媒,連我現時抽身的『不參與』也是種很重要的參與。我現時的抽身,是使的九七後長期能夠參與『壹』的策略。就好像過橋時我要將船上的帆收起來,待船過了橋趨(應為趁)風要起時再將帆高扯一樣。」


「我的力量太少,沒有時機的力量造就是不能久持的。要量力就一定要候時機,過了橋我便會舉帆,不要擔心,我不會放手『壹』的參與,我不是個不承擔的人。」


「另,對銷量你是有點誤解,可能是你對發財撈一把的東西有成見所故。沒有銷路便沒有了群眾,沒有了群眾我們的聲音便沒有用。群眾是我們聲音的力量,銷路是生存的力量。」


「很多人尤其出面有些想我們失敗的人(如大班)就是想我『發財立品』,把『壹週』和『蘋果』淨化成高級讀物。我不會中他們的計,我絕對不會離開群眾的需求。不要去給群眾一個理想……不知所謂的通常都是自以為是的知識份子……」


原來,黎智英做傳媒的目的,是「積聚力量」,待時機成熟,一呼百應。


如今細想,有什麼組織有力量有滲透力得過一個有影響力的傳媒?搞個工會就算會員再多也不過是有限的十數萬;但搞個媒體,影響卻是無遠弗屇,甚至無分國界,這步政治棋,實在高明。


新加坡有條法例叫《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案》,目的旨在防止外國勢力通過敵意宣傳或本地代理人干預新加坡內政,當局可將個人或組織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要求他們披露與外國勢力的關係。


如果,香港有廿三條,有新加坡這種保障國家安全的法例,黎智英及其媒體的政治力量根本沒可能成功凝聚,沒有一呼百應的平台,佔中和黑暴也許不會發生。


圖片來源:屈穎妍提供、港人講地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4
好正
2
心心眼
1
好好笑
3
令人傷心
4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