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企在大灣區的出路
香港中小企在大灣區的出路

筆者近日在電視節目中看到一位專注零售的商家談到他近年經營服裝連鎖店的苦況,他說由於市道不景,在港的店舖由五十多家減至三十多家,而為維持企業的持續營運,歷年所累積的盈餘差不多用光。這個例子反映出在過去三年企業掙扎求存的困難。一家有規模、有商譽的企業尚且如此,規模較少的中小企更不用說了。


近日傳媒報導,卓悦控號旗下合豐隆有限公司公司(前稱卓悦化粧品批發中心有限公司),已經 營了逾三十年,早前創辧人葉俊亨早前被呈請呈請破產,高院已頒下破產令。


香港和大灣區關係密切


位於珠江口的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無論歷史、文化、語言及生活模式等,都有很大的同質性、共融性;過去一直唇齒相依,有著極為深入的往來、扶持與互動,社會上更有「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的說法,大家相輔相成、互利互惠,各層面之間互動頻密交疊。


作為世界級灣級的後起之秀,大灣區可謂後勁十足,時任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省大灣區辦主任鄭人豪去年表示,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2021 年大灣區經濟經濟總量約12.6 萬億元人民幣,比2027年增長約2.4%。香港作為大灣區的重要一員,有極大的發展前景。


大灣區中小企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引擎之一,市場最新調查顯示,不少大灣區的中小企相當看好區內前景,有約八成內地中小企及六成香港中小企預期今年投放於大灣區的資金不少於收入的15%,遠較內地上市公司於2017至2021年投放的收入的6%於資本開支為高。受訪中小企對跨境金融產品及服務需求亦相當殷切,特別是貸款及專業理財。


恆生及貝恩公司公司近日發表《粵港澳大灣區中小企業報告: 韌性與機遇》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受疫情和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中小企對大灣區短期前景的信心有所削弱,但依然看好該地區長期增長潛力。


研究報告亦發現,大灣區中小企業正在準備進入下一個增長階段,有強大的金融服務需求。


香港中小企看好大灣區前景


現時本港共有超過35萬中小企,合共聘用約全港受聘員工之45%,因此中小企的業務表現對香港經濟尤為重要。上述報告亦顯示,有75% 香港中小企看好區內前景,有意將業務擴張至大灣區各市。


內地扶助中小企的做法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去年6月印發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暫行辦法》)是影響今年企業申報工作的最主要因素。《暫行辦法》提出培育創新型中小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個層次優質中小企業梯隊,制定公正公平的評價與認定程序及優質中小企培育扶持工作機制。以廣東為例,省級的「專精特新」企業對主管業務收入佔比的要求,發明專利的限制,甚至高於國際「專業特新」「小巨人」的相應指標,而且首次提出「通常條件」,對於創新能力、產業鏈作用非常突出但其他條件略有欠缺者給矛適度倾斜。根據《「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將在2025年達到一萬家左右,目前離這個目標僅有1,000家左右。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專精特新服務部處長尹曉萌建議,後續的培優工作還需要把握好政府市場邊界,推動前端激勵補貼向後端權益保護過渡,充分發揮企業和企業家能動性,引導企業和員工勇於創新的自信,讓「專精特新」中小企「敢闖敢投」。


建議


筆者建議對中小企的培育扶助,宜避免短視化,防止功利性,花功夫把根基深深培育,不做揠苗助長,針對不同發展階段,合理製訂不同類型的中小企的培育目標和發展規劃。


小結


中國內地市場已成為全球復甦動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為香港中小企拓闊視野及發展的空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可加大力度,參考內地的做法,支援中小企開拓大灣區市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13
好正
5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