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漁農界選委、香港漁民青年會主席、新界青年聯會副主席崔景恒
對不少香港市民而言,近日可謂非常充實。先有黨二十大的召開,之後便是李家超特首在10月19日發表《施政報告》。習主席在二十大的講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重要誓師和指導思想。講話開首一連用上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四個用詞,指導著作為國民的我們面對新時代的應有態度。而在3天後李家超特首公佈的《施政報告》,也不失這種積極態度,包括在著力提高治理水準上訂立了約110個不同指標,訂下把「公屋綜合輪候時間」由6年降至約4年半的進取目標,更吸納漁農業界意見首次訂立「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不論作為一名中國香港人,還是一名漁農業界人士,筆者也對香港的「由治及興」充滿信心。
雖然《施政報告》中的第59段僅有100字,不過作為漁農業界一份子卻深深明白,此百字絕非信口開河。當中首句提及與漁農業界攜手制訂藍圖,正正在於過往政府部份單方面而缺乏溝通的做法,始終難以帶領行業持續發展,例如西北塘魚戶在傾向部份環團的養護政策下飽受單方面壓逼;而行業生產也涉及內地與香港政策措施及傳統文化。故攜手制訂正正切中行業所想。其他如財政、基礎設施、土地和技術支援等,也正面回應了業界以個體戶為主下所面對的主要困難。雖然內裡沒有特別提及業界一直關注的跨部門協調及過時法例問題,但相信相關政府部門應有考慮,如果以第一份《施政報告》而言,筆者已必須要予以很高的分數。
不過誠如習主席所言「全面夯實糧食根基牢牢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在自己身上」。國家提出這個問題,對我們香港漁農業界人士其實有著兩個目標。首先在國際形勢而言,面對外國勢力一些無差別制裁,在現時的國際形勢下,香港更不應拖國家後腿,政府是否應開始制訂一定的糧食自給比率以保障市民生活?而新冠疫情下香港曾多次遭遇糧食供應不順的問題,雖然在國家的關懷和相關專班的努力下得以儘快恢復,但已對市民帶來嚴重不便。除此之外,二十大同時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三農」問題,就是因為如果漁農民連基本的生活也未能保障,又如何確保市民的飯碗牢牢在自己身上? 漁農業界向來支持社會發展,不過若然土地發展要快,那麼「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則要更快,否則又如何在香港達成如上目標?
同時,二十大也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有些不了解漁農業的人會問,發展漁農業是要將香港由國際城市變回漁村農村?不過,漁農業的形態向來不止於農夫拿著鋤頭辛勤耕作的刻板印象,其所能建設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不少國際城市和著名旅遊城市中也能發光發亮。例如日本豊州魚市場、澳洲悉尼魚市場等集旅遊、購物、教育及娛樂在一身,內地山東的休閒漁業綜合設施及垂釣,以及不少東南亞國家的海島和垂釣遊。在香港,其實也有不少合適建設漁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地方,例如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批銷量佔全港7至8成之多,地理上位於香港仔西避風塘,環境和地理位置優越。而《施政報告》推出「活化魚類批發市場」的建議,「躍動港島南」更應進取研究推行,助行業升級轉型,更進一步貢獻香港經濟;此外,雖然香港仍未與內地正常通關,但行業的現代化和持續發展的機遇盡在內地與大灣區,行業過去多次也提出在港成立垂釣基地,舉辦風靡內地甚至全球的垂釣盛事。其實漁民與農民與內地的緊密聯繫遠在建國之初已經建立,有其得天獨厚之優勢。政府必須協助業界做好通關前的準備,讓行業可以盡快趕上大灣區的發展快車。
中國共產黨邁向第二個一百年的今時今日,我國國勢如日中天,也不忘關注香港發展,至力推動香港破解深層次矛盾,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展固然可以解決問題,不過發展成果未能共享,矛盾便未必能夠解決。而漁農業與土地發展的矛盾,在今後的興衰與否,筆者相信是政府是否「能做事,做到事」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今次《施政報告》相信是一個好開始,望政府往後真能與業界攜手,讓行業可以真正升級轉型,為港作出更多貢獻,發光發亮。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