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漁農業價值 將是北都發展之憾
低估漁農業價值 將是北都發展之憾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


覓地為社會各界發展提供合適空間本來並無不妥。不過港英政府遺下的不良氛圍,包括不良的政治鬥爭,讓任何議題皆政治化,逼使特區政府為了爭地而忽略其他發展,嚴重影響物流、回收及漁農等行業發展。以漁農為例︰漁業發展相關的所謂特惠津貼已有十年未有檢討,撲殺豬隻的賠償仍然只有300港元,遠低於市價;元朗南發展直至財會撥款之前一刻,業界負隅頑抗,政府方肯就受影響養殖農場搬遷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然而過遲的政策仍導致行業搬遷出現不少危機;而行業在過往發展後餘下的零碎空間下亦缺乏合適配套,更難持續發展。新政府上場後,筆者初步感覺政府在態度上更願意就受影響業界的升級轉型事宜作出安排,這是社會可以共享發展成果,政府「積極作為展新風」的第一步。然而若低估行業價值,錯配升級轉型方法,最終只會事倍功半。就有如現時鬧得熱哄哄的「北部都會區」,有人認為政府「佛系保育養廢地」,或許方向正確,但當中對行業的評價卻並不中肯。


過時政策限制漁農發展


「濕地保育區」和「濕地緩衝區」在現行政策下發展限制極大。例如︰魚塘戶難以使用有效的方式防雀,曾有魚戶只是安裝一個稻草人也被極端環保份子滋擾,部份人士極端保育的心態下也逼使部份魚塘難以經營;加上政府過去建設農用屋的審批耗時可能長達4至5年;而且租約期短,自然不敢投資而讓行業只能維持較傳統的生產作業方式。不過,這並不等於說塘魚養殖業無利可圖,只要政策得宜,君不見內地從事魚類養殖成行成市,鄰近的廣東省南海也即將開設新的淡水魚養殖產業園。尤有甚者,現時政府希望優化管理濕地,而現時本港濕地的豐富生態價值,其實不少也得力於過去塘魚養殖業的經營。因此,政府理應認清這些情況,積極考慮如何推動受影響的塘魚養殖業融入濕地及北部都會區發展。包括推動具公信力的漁農團體於「北部都會區」的濕地保育公園發展環保型養魚產業園,推動集生產、保育及休閒旅遊於一身的保育區,適度地為既不損保育卻有助產業增值的措施「開綠燈」,讓濕地保育公園可真正成為香港的後花園;同時,亦應積極推動讓養魚戶升級轉型發展「城市濕地」,為「北部都會區」創建怡人的居住環境。


漁農業其實潛力滿滿


同時,政府過份依賴內地供應糧食,然而過去也曾經由於天災,包括內地雪災等等,導致供應大受影響。如果說公眾或已忘記從前曾發生的情況,那麼新冠疫情對食品供應、價格的影響,以及對市民的衝擊,卻是大家歷歷在目的事情。例如第五波疫情下內地活豬一連斷供10天,內地活牛一連斷供12天,而鹹水魚、淡水魚、蔬菜及蛋的供應量在今年2月份下降了約3至4成。雖然隨後在內地相關部門、專班及政府的關懷和努力下,供應及價格逐漸穩定下來。不過,特區政府也是時候思考一下,要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和優質生活空間,政府是否應重新給予本地漁農業一個合適和對市民最好的定位,提升食物自給能力。而善用「北部都會區」的空間和機遇,一來為香港創造更安全的食物供應環境,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生活;二來漁農業被一些專家認為是未來30年全球最重要的行業之一,太空農業、中藥種植等甚被看重,也是國家重點發展對象,在香港的創科行業加持下融入國家發展大勢,又可重新整合傳統產業,讓行業升級轉型為社會帶來更大貢獻,創造更高收入,也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三來,除了上一段提及的環保型養魚產業園,政府也應推動在「北部都會區」的綠化用地發展都市農莊,或在城市尋覓如天台等空間進行種植及綠化,既可提升食物自給能力,也可盡展農民之長,為社區綠化和美化作出貢獻。


當我們走進一間餐廳,我們首先會關注餐廳的食物是否美味、環境是否舒適、服務是否周到和價錢是否公道,但廚房如何、食材供應、價錢如何等等其實同樣重要,卻容易忽略。如果政府真的希望將可持續發展城市和優質生活空間創造給市民,便不能將思維停留在餐桌。過去,政府將部門分工劃分得太清楚,也將發展配套想得不夠深入,缺乏整合導致城市發展顧此失彼,人材只流向利潤高的一方等情況讓社會行業單一。「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的前途一戰,望政府可改變過時思維,作出多元化和深思熟慮的發展,推動各行業升級轉型,讓香港發展可以事半功倍。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