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江南詩人夏元鼎有絕句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偏偏,本港有些大事,卻把工夫全費了。一邊廂政府覓地建屋困難重重,上周粉嶺高球場建公屋環評報告再次議而未決,料又拖一年;另一邊廂,千計現有公屋淪為空房,市民不得其門而入;還有,多條落成約半世紀舊屋邨亟待重建,早於2013年檢視全港22條舊公共屋邨能否重建,但拖足九年僅3條舊邨落實重建。團體質疑當局為縮短平均輪候時間而「跑數」,避免用新建單位安置重建舊邨居民,導致「歎慢板」,犧牲居民利益。
重建舊邨要先安置受影響居民,需佔用現有或新建的未租出的公屋單位,並必須做好規劃。惟港府管治短視,政策朝令夕改,令許多舊邨重建計劃被「左腳絆右腳」。樓齡達58年至60年的彩虹邨,近年多次發生石屎剝落等嚴重樓宇安全危機,威脅居民人身安全,至今卻未獲重建。當局早年構思是以大磡邨閒置土地作為彩虹邨重建時的原區安置屋邨,惟房委會將部分單位轉為綠置居計劃,導致彩虹邨錯失了重建的「黃金機會」。
面對現實,重建舊公屋已刻不容緩。關注公屋重建聯席昨發表老舊公共屋邨重建研究報告,建議港府應提前規劃市區土地作安置,否則未來市區土地用盡,將難以再有位置作遷置。聯席檢視房委會及房協轄下14條舊邨重建潛力,建言用十年分兩階段重建,涉及約3.87萬伙,推算重建後至少增至5.71萬個,增幅近48%。提議考慮前五年優先重建八屋邨。參考以往數據,重建一條屋邨約需耗資50億。以此推算, 14屋邨或需耗700億。
多年來每屆政府對房策均有不同發展方向,難以「睇齊」。有議員認為政府換屆,以致房策不連貫,導致舊邨重建愈趨困難,例如以往公共屋邨重建有「五年滾動期」,但房策時移世易,現時不再設滾動期,令重建更不明朗。房委會解釋,大規模重建會凍結大量單位,短期內減少可供編配數量,影響平均輪候時間,故在目前需求殷切情況下,需審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屋邨。
關注團體敦促港府加快公屋重建,提高地積比率,改善居住環境。然而,最大難題是原區安置,輪候冊已大排長龍,還要預留單位安置有關居民,無異於百上加斤。這個老大難問題如何解決,正考驗新政府的智慧。
要達致原區安置必須不失時機,的確不容易,但長痛不如短痛,即使會令公屋輪候延長,只考慮重建後能增加供應,又能改善居住環境,始終都是值得的,端視乎港府有沒有迎難而上的決心而已。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簡化建屋繁文縟節,提高審批效率,並大面積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以節省建屋時間,這些都是有效之舉。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李家超政綱承諾,提升政府的管治能力、土地房屋提速提效提量,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即使配套未到位,亦可安排先上樓。早前他落區收集民意,強調處理房屋問題不是空談,增加中轉屋和過渡房屋數目、市區重建等建議均在政府「雷達」之內。誠哉斯言,市民無不期望新政府說得出做得到。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