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積極保育政策 轉廢為能釋地發展
履行積極保育政策  轉廢為能釋地發展

垃圾這個話題關乎千家萬戶,本港人均日棄垃圾多達1.44公斤。市民也知道本港環保政策滯後,廢物量連年上升,而回收率近年的情況未如理想。對照現實,垃圾圍城絕非危言聳聽,但即使實施垃圾徵費、推高回收率,廢物量仍連年上升。新上任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日前表示,需建第三個焚化爐處理廢物,而選址不排除位於北都區,亦不擔心會浪費公帑。新人事新氣象值得點讚,未來採取「積極保育政策」,對香港來說是積福聚德,將一小撮土地集中保育,釋放其他土地以適度發展,事半功倍。


市民生活質素上升,廢物量亦隨之膨脹,但廢物回收率前年僅28%。港府的廢物管理落後,原因在於回收模式改變,以往回收商收集廢物後僅轉口予內地,但內地政策改變後,回收商需先將廢物化成再生物料,出現回收率下跌情況,惟本地回收量是升了,但追不上進度。新組建的環境及生態局,負責環境衞生、食物安全、漁農及禽畜公共衞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現時政府按再生物料重量計算回收承辦商所得的資助,避免出現承辦商棄置回收物的情況。


落後了更應追趕,否則就會被拋離。本港首座現代焚化爐正於石鼓洲興建,預計2025年投產;而位於屯門、目標於2030年投產的第二座焚化爐,有望於2025年招標興建。事實上,即使本港回收率能夠升至逾40%,但仍有近50%的垃圾需要處理,尤其「包過油炸鬼的廢紙」等受污染廢物,因此香港仍需要建第三座焚化爐,才能夠應付垃圾後事,單靠自覺行動,後果可想而知。


當下政府先透過垃圾徵費以減少廢物為目標,其次靠回收「轉廢為材」,最後焚化「轉廢為能」,而焚化爐全面投產前,稔灣堆填區等仍需擴建,目標是在2035年不再堆填家居垃圾。據知第三座焚化爐初步不欲在近海地方興建,也不擔心市民會以「更環保」方式減廢物棄置量,屆時可焚化已堆填的垃圾,盡快修復堆填區用地。


生態保育與城市發展並無對立,以往保育重點不準確,圈地禁止發展只會令地方荒廢,保育價值下降,令本港「雙輸」,既不能發展土地建屋,又未能保護環境。有識之士認為重點在於生物多樣性,增加物種數量及質量,應將重要物種集中於一個恰當管理的生境,概念已套用於北都的濕地保育區,期望能解決發展與保育的矛盾。


處理垃圾問題涉及培養環保意識,但面對垃圾圍城,單靠教育手段,根本無法解開死結。還需要完善配套,如膠袋費由現時0.5元增至1元,最快年底落實;近日又有建議加至2元,再起爭議。膠袋費政策效果未如人意,反映減廢方面不僅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等國家,不減反增;垃圾分類方面也是舉步維艱,看看上海早已後來居上。


垃圾回收及處理方式,涉及源頭減廢及垃圾分類,更重要是政府需有一套完整政策和強而有力措施,解決垃圾圍城問題。本港大大落後於鄰近地區,關鍵是推動相關政策和措施時瞻前顧後,希望「平衡」不同持份者利益,往往事倍功半。若當局抽離於所謂照顧不同持份者思維,從社會整體利益看問題,成效會大不一樣。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4
好正
16
心心眼
2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1
嬲爆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8****49
      +85298****49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