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的虛與實
通識教育的虛與實

香港是言論自由的社會,資訊發達,意見紛陳。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短訊泛濫,但內容貧乏,更往往難辨真偽。青年人思想單純,面對複雜的輿論環境,難免感到迷惘亦容易受到誤導,極需要成年人諄諄善誘。

香港的課程改革引入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課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渠道收集資訊,吸納不同的意見,通過觀察與體驗,經過反思、分析、推敲與評估,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作出理性的判斷。學生通過獨立專題探究實踐所掌握的能力,也讓教師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通識課是新事物,實施中出現問題可以理解亦必須正視,以確保課程達到原本的目的。

有代課教師曾撰文指出通識課「欠缺一套完整觀察和思考方式,只片面提倡多元思考」,指出了問題的核心。有部分中學在初中時已教導學生思考方法,對學生學習通識課很有幫助。教育局是否也應該參考國際預科證書課程(IB)中的「知識論」,把基本邏輯過程、普遍謬誤、公理體系、證偽原理、學術分類與層級等知識結構包含在通識課內呢?

文章同時指出學生對時事的理解孤立、零碎和殘缺,因此不能整體地看問題。目前社會上充斥各種冠以「通識」名目的課本、補習課程、報刊專欄等,它們提供的素材往往並不客觀,也不全面。如果信手拈來在課堂上討論一番,並不符合課程的要求。教育局是否也要考慮引入通識教科書,就各學習單元提供基礎知識,背景資料和學習框架呢?

此外,課程是否過於臃腫,教師培訓是否充足,考評的引導作用是否正確等,都需要檢討。課程設計是專業的工作,要從學生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也不可掩耳盜鈴!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5年4月8日

原圖:dbc.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