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與母校
校友與母校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學校文化要積累,歷史久遠的,沒有被潮流沖走灰飛,依然屹立百年,甚或更長的,自生而不滅的優良傳統,由此而衍生的、獨特的價值。有特別偏愛自由的,有倍加重視循規蹈矩的,有特別重視音樂與藝術活動,有特別重視走出課室作遊歷學習,也有認為考好校內、校外的公開試,方能真正驗證學校的辦學能力……各校傳授的價值多元,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學生青春歲月,校長、教師執手度過,不問甚麼,只因學生是我們的下一代,價值的終端,師生都能領悟求學的目的在做人,能實踐己立亦立人,不枉學校的教育。

 

驗證學校教育,畢業校友如何看待,對待母校是很好的指標,學校有硬體建設需要常規經費以外的援助;在校的學弟學妹,於學業、體藝上需要「老」帶「新」的近親幫忙;學校舉辦的陸運、水運,以及大型的活動需要更多的參與、更大的鼓勵;乃至校內不同的組織,舉辦如校友旅行、春茗歲首歡聚,在在需要人氣提升等,回頭舊望,作為校友,若以母校為榮,當會積極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時間就撥出時間返母校,對號入座作出各式各樣的幫忙。這是存感恩之心,愛護母校,有情有義。

 

幾年前,筆者任教學校一位校友,於回校對學弟學妹分享在印度孟買工作經歷的同時,默默放下一張捐款予學校的萬元支票,說實在,該校友月薪不高,此一捐款是大數。這對一所建校歷史不長的學校而言,是很大的鼓勵。「這小小的捐款,相對母校長年的用心培育,幫我尋找學習的機會,是微不足道。」隨後出現的第二個、第三個……都是月薪不高的校友,對母校的慨捐。

 

大半年前,第一位捐款母校的校友轉職了。「我希望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做得好,最重要是對得起學校及家人。」相約晚飯時,他認真地對我說。傾談期間,得悉多一宗喜事,他快成家了,衷心祈願,致以最大祝福。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6月11日


原圖: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1
好正
2
無意見
相關博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