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发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
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发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廣東奮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第一個五年。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就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東省委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聚焦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視窗”,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重大機遇,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扎實推進“1+1+9”工作部署,有力有序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經貿摩擦、香港“修例風波”等嚴重沖擊,全省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預計二〇二〇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1萬億元,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首位,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顯著增強,基本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水平。“雙區”建設有力推進,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灣區通”工程有效實施,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設,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啟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地方機構改革順利完成,數字政府等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成效顯著,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一批高質量外資項目相繼落戶,廣東自貿試驗區形成一批重大改革創新成果。“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漸次成形,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提升,沿海經濟帶產業支撐強化,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優勢凸顯,交通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老區蘇區、民族地區加快振興發展。脫貧攻堅取得決勝成果,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茅洲河、練江污染和城市黑臭水體等一批環境沉痾頑疾有效治理,大氣環境質量全國領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700萬人,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事業顯著進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效能顯著提高,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機制不斷健全,平安廣東、法治廣東建設成效明顯,國家安全“南大門”更加牢固。廣東“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這在廣東發展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全省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


2.“十四五”時期廣東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統籌展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進入新發展階段,“兩個大局”深度聯動構成“十四五”時期廣東發展環境的主基調。我省經濟總量大、產業配套齊、市場機制活、開放水平高,轉型升級、領先發展的態勢更加明顯,“雙區驅動效應”不斷增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開更廣闊空間。同時,經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依然存在,處於“兩個前沿”所面臨的外部風險挑戰更為直接,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存在明顯薄弱環節,城鄉、區域、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不平衡,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社會治理、農業農村、安全發展等領域還存在短板弱項。要胸懷“兩個大局”,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深刻認識廣東經濟發展面臨所有的“危”都源自發展質量不高、所有的“機”都要通過高質量發展才能抓住,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念,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篤定心志辦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展望二〇三五年,廣東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更高水平,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攜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率先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民群眾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廣東、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加彰顯。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文明素養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更加協調,建成文化強省、教育強省、人才強省、體育強省、健康廣東和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碳排放率先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廣東基本建成。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優勢全面確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4.“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為總定位總目標,持之以恆實施“1+1+9”工作部署,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省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落實頂層設計相結合,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堅決服從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堅持全省一盤棋,更好發揮各級各方面積極性,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註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6.“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廣東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後五年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更加高質量。經濟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穩健運行,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內需潛力充分釋放,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持續深化,供與需、內與外、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平衡更加協調,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更加全面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制度型開放取得重要進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


——社會更加文明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生態環境更加美麗。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清晰合理、優勢互補,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安全性穩定性顯著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治理效能更加顯著。平安廣東、法治廣東達到更高水平,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社會融合加速推進,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和自然災害防禦能力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高效能治理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鍛造長板與補齊短板齊頭並進、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相互促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加快推動科學技術現代化。


7.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創新強省行動綱要,以深圳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強基礎研究、註重原始創新,強化應用基礎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形成更多從“0”到“1”的突破。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推進全省實驗室體系優化升級,推動省級創新平台重組整合。對標世界一流建設一批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應用型科技大學和前沿科學中心,推進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用。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


8.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路徑”,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圍繞戰略性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優化實施重點領域科技專項,加快在集成電路、新材料、工業軟體、高端設備等領域補齊短板,著力在第五代移動通信、超高清顯示等領域鍛造長板,在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加強研發佈局,搶占戰略制高點。


9.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持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高水平建設共性技術平台。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施稅收優惠。


10.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制定人才強省建設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培養造就更多國際一流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增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培養能力,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把握全球人才流動新趨勢,優化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等人才工程,完善人才優粵卡制度。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體制,加快形成充分體現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健全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科技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


11.系統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和科技獎勵制度。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完善“揭榜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擴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建設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交易政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建設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和創新文化。


四、加快發展現代產業,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省、質量強省、網路強省、數字廣東,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夯實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


12.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分行業強化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強化要素支撐,壯大支柱產業鏈,打造新興產業鏈。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深入推進“廣東強芯”等重大任務,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實現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發展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提高產業鏈根植性。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優化區域產業鏈佈局,促進產業在省內國內有序轉移。鼓勵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防範國際市場風險能力。


13.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堅持製造業立省不動搖,實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強大製造業創新體系,加快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關鍵產業技術基礎等工程化產業化。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先進材料、現代輕工紡織、軟體與信息服務、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等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與增材製造、數字創意、安全應急與環保、精密儀器設備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優化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政策環境,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平台經濟和共用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加快推動工業園區提質增效,建設一批承載大項目、大產業、大集群的專業化園區。


14.促進現代服務業優化發展。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大力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會計、法律、會展、物流等服務業,壯大總部經濟。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旅、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


15.建設現代金融體系。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做大做強現代金融產業。優化金融空間佈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攜手港澳共建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以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廣州期貨交易所為核心,推進資本、期貨等要素市場建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強化金融對欠發達地區及中小微企業、科技企業的支持,積極穩妥發展創業投資等。推動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開展數字貨幣試點,打造金融科技高地。支持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持續健康發展。健全金融機構組織體系,理順地方金融監管體制。


16.加快數字化發展。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打造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推動數字化優化升級,建設“數字灣區”、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數字數據立法,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支持企業參與數字領域規則和標準制定。加強數字化發展的支撐保障,提升數字技術和數字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


17.樹立“廣東質量”新標桿。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產業鏈質量管理和標準體系建設,增強“廣東製造”“廣東服務”“廣東標準”“廣東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支持有條件的地市在重點行業推行廣東優質標準。完善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對標先進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加強標準、計量、專利體系和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制定實施先進標準,推動優勢特色行業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五、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塑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註重需求側改革,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率先探索有利於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為現代化建設拓展新空間。


18.推動暢通國內大循環。深度融入強大國內市場,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暢順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機銜接,促進農業、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強化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19.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灣區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推動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全面建設貿易強省,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促進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離岸貿易等聚集發展,努力實現貿易新業態五年倍增。增加優質產品進口,建設大宗商品進口分銷基地、廣州南沙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等。提高出口競爭力,引導一批本土企業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加工貿易企業和服務外包企業,高水平辦好廣交會、高交會、加工貿易博覽會、“粵貿全球”等展會。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優化國內國際市場佈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促進內外貿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發揮廣東華僑華人優勢,在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做好“僑”的文章。


20.全面促進消費升級。支持廣州、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一批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一批高品質消費集聚區,打造一批省級示範特色商圈。大力發展消費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推動實體商業創新發展。鞏固提升傳統消費,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積極引導境外教育、醫療、旅游等高端消費迴流。優化消費政策,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強化市場秩序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21.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支持建設有利於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建設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和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天然氣利用“縣縣通工程”。積極推進建設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和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推進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廣汕汕高鐵、廣湛高鐵、深汕高鐵、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核能基地、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能力提升工程等重大項目。引導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投資。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提升利用外資質量,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促進內外資一體化發展。


22.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抓好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打造貫通全省、暢通國內、連接全球的“12312”現代化交通體系。加快推進鐵路、高速公路、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等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推動“市市通350高鐵”,加快推進“5+4”骨干機場項目、通用機場和貨運機場建設,大力推進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項目建設,加強國際鐵路貨運和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加密國際航空、海運、鐵路運輸班次。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提擋升級。完善提升西江、北江、東江航運系統。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推動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推進物流標準化,發展智能物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流通企業。支持佛山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快建立應急物流體系。


23.大力拓展經濟縱深。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戰略對接、協同聯動,推動與雄安新區深度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提高交通通達和市場對接效率,支持粵東地區雙向鏈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峽西岸城市群,支持粵西地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聯動走廊,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加強與閩贛湘桂等周邊區域的經濟互動。支持廣東優勢企業在國內佈局建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支持外銷產品轉內銷,推動“廣貨”深耕國內市場。


六、更大魄力更高起點推進改革開放,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高地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推進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構築現代化建設的強勁動力。


24.實施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圍繞制度建設,發揮“雙區”建設重大平台作用,在要素市場化配置、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民生服務供給體制、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統籌等方面,實施一批戰略戰役性改革和創造型、引領型改革,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全面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高標準推進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加快改革創新經驗平行分享和復制推廣,提高改革綜合效能。


25.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鞏固壯大一批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發展提升一批具有行業引領地位的創新型企業,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未來型企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探索省屬企業集團層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國有資本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鼓勵參與重大戰略、重大項目、重大產業,健全執法司法對民營企業的平等保護機制。健全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政策體系。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26.提高經濟治理效能。強化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促進財政、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協同執行,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發展韌性。深化政府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政府投資統籌力度,編制實施政府投資年度計劃,提高政府投資效益。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與規劃相銜接的預算編制機制。建立健全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優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完善地方稅費徵管機制。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


27.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健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完善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規劃調整、土地供應、收益分配等制度機制,鼓勵盤活存量用地,推進珠三角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推進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健全適應超大城市特點的勞動力流動制度。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發展各類市場化交易平台,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完善市場出清機制,促進要素資源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流動。


28.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以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為先導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塑造營商環境新優勢。積極參與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覆蓋清單管理,完善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協同監管機制,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制度,暢通參與政策制定渠道。加快“信用廣東”建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健全政商交往行為規範指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


29.全面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標國際最好最優最先進,加快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大力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定實施廣東自貿試驗區4.0版方案,積極推動擴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推動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在更高起點上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改革力度。推動國家級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開放平台創新發展,加快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國際合作平台建設。用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等自貿協定。加快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嚴格落實統一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完善項目招商引資政策,打造吸引優質外資“強磁場”。


30.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深化務實合作,優化貿易投資佈局,更好發揮廣東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戰略樞紐、經貿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作用。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海港、空港合作,加快技術標準體系融通對接,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合作,帶動裝備、技術、品牌、服務、標準走出去。高質量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深化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合作,促進人文交流。


七、深入推進“雙區”建設,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準確把握、全面貫徹中央戰略意圖,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化粵港澳高水平互利合作,把“雙區”打造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主引擎。


31.以高水平軟硬聯通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大力實施“灣區通”工程,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優先在食品藥品安全、環保、通訊、交通、通關、工程建設等粵港澳三地共識度高的領域實現突破。探索更多“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改革創新舉措,推進與港澳在市場準入、標準認定、產權保護等方面接軌,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實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專項規劃,高水平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協同港澳增強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國際影響力,提升現代航運服務水平。攜手港澳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鎮發展體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場體系,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32.以改革創新推動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力支持深圳聚焦“五大戰略定位”“三個階段目標”和“五個率先”重點任務,加快高質量發展,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支持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高層次國際人才集聚區,建設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支持深圳加快推進綜合改革試點,賦予深圳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實施省級行政管理權限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先行試點,加快在新經濟審慎包容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標志性成果。以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為牽引,構建全省統籌、全域協同、全鏈條銜接的工作機制和改革生態,帶動廣東改革向縱深推進,為全國制度建設作出重要示範。


33.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加快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國際大都市。支持廣州強化省會城市功能,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上新水平,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教育醫療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支持廣州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汽車等產業,高水平建設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提升總部經濟發展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支持廣州深化城市更新,強化宜居環境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34.以深化廣深“雙城”聯動強化核心引擎功能。推動廣州、深圳立足全局謀劃城市功能佈局和現代產業發展,完善發展聯動機制,全面深化戰略協同、戰略合作,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放大輻射帶動和示範效應。著力建設“半小時交通圈”,推進建設廣州至深圳高鐵新通道。全面加強產業合作,協同佈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加快推進生態環保、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領域深度合作,加強在超大型城市治理、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方面有效聯動。攜手增強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功能,共同提高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支撐作用。


35.以強化區域協同創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化與港澳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更好發揮港澳開放創新優勢和珠三角產業創新優勢,強化國際創新資源集聚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加快形成開放互通、佈局合理的區域創新體系。探索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深化粵港澳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等領域合作,提高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水平。強化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實現國家級高新區地市全覆蓋。


36.以共建重大發展平台拓展粵港澳協同發展空間。強化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先導作用,探索粵港澳深度合作、協同發展新模式,為港澳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創造新空間。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創新發展金融、物流、文化創意等產業,建設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打造深港口岸經濟帶,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加快建設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的承載區。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建設,打造珠江口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推進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一批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粵台產業合作水平。


八、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推進更高水平的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養精勤農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37.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堅持科技興農、質量興農、品牌興農,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設施大棚等裝備技術。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健全動物防疫、農作物和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發展“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能級提升行動,深入實施“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茶罐子”系列培育工程,打造荔枝、菠蘿、柚子等嶺南優勢產業帶,提高農業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提升收儲調控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依托網際網路和現代物流打開農產品市場,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38.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和發展,推動農村面貌全面提升。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加快補齊鄉村供水、供電、道路、信息網路、農田水利、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短板。大力建設富有嶺南風韻的精美農村,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全域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提升農房建設質量,科學治理“空心村”,促進鄉村民宿建設,發展鄉村美麗經濟。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加強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推動農民全面發展。


39.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探索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深化宅基地、農村集體產權等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強化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政策。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徵收範圍。構建新型助農服務體系,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高水平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


40.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實施新一輪對口幫扶和“萬企幫萬村”行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機制,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增強欠發達地區內生發展能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全力落實國家關於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對口合作部署。


九、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


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資源要素配置與生產力空間佈局,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體系。


41.大力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珠三角核心區突出創新驅動、示範帶動,推進深度一體化,延伸產業鏈創新鏈佈局,加快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沿海經濟帶突出陸海統籌、港產聯動,做強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完善“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加快構建世界級沿海產業帶。北部生態發展區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城市功能建設,建立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支持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上新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老區蘇區、民族地區、老工業地區和資源型地區等加快振興發展。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共建協作協同、生態環保聯防聯治、民生保障暢順銜接,推動“核”“帶”“區”在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中一體協同、各揚所長。


42.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增強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綜合承載能力,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建設發展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完整社區建設,建立高質量城市生態系統,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推動廣州、深圳加快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合理控制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和開發強度,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並舉、因城施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43.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制定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實施強縣行動,推動更多縣(市)邁入全國百強行列。推動縣域產業發展提質,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提高縣城規劃建設、服務管理水平,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和公共服務保障。支持一批基礎好、潛力大、有特色的縣城重點發展,加快補齊公共衛生、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產業配套短板。整體謀劃和推進與閩贛湘桂四省(區)邊界縣(市)發展。


44.建設海洋強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產業發展高地,重點發展海洋油氣、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等產業集群,培育天然氣水合物等海洋新興產業,推進海洋交通運輸、船舶製造、臨海石化鋼鐵等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建設海洋牧場。加快推進建設濱海旅游公路,發展國際郵輪母港,建設以海島旅游為主的海洋旅游產業集群。推進海洋科技創新,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強自然岸線資源管控,強化海岸帶、近海海域和海島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推動“兩個文明”協同發展,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進一步凸顯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45.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引導全社會堅定主心骨。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全域文明創建工程,全面提升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創建水平,加快粵東粵西粵北文明城市建設,高標準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網路文明建設和網路空間治理,培育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


46.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大力實施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推出一批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力作。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扎實推進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學習強國廣東平台、縣級融媒體中心。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推動嶺南美術、廣東音樂、粵劇、潮劇及嶺南地方戲曲等繁榮發展,加強文物古籍、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建設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高水平建設國家版本工程廣州項目、“三館合一”等重點設施,打造嶺南文化新地標。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推進全省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全達標。籌辦好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


47.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圈建設。深入實施廣東衛視、珠影集團、文藝院團等振興計劃,做優做強國有文化企業,培育打造一批文藝高新技術企業。以數字化戰略為牽引,大力發展新型文化產業、文化消費模式,帶動中高端文化產品及服務發展。實施文化產業園區提質工程,推動建設珠江文化產業帶。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和粵北生態休閑旅游高地,將港珠澳大橋打造成為世界級地標景點景區,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工業旅游、鄉村旅游、民族民俗旅游。辦好深圳文博會、廣州文交會。創新推進國際傳播,講好廣東故事、大灣區故事、中國故事。


十一、推動綠色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廣東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48.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統籌佈局和優化提升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分區管控體系。培育壯大環保產業,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清潔生產,推進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建築。推進能源革命,積極發展風電、核電、氫能等清潔能源,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創新的現代化能源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碳排放率先達峰。


49.推進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協同防控體系,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加強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水安全保障,推進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實現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清除、重污染河流全面達標,全面加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行動。大力處置固體廢物,加強白色污染、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新污染物治理。建立覆蓋城鄉的環保基礎設施體系。


50.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打造以南嶺山地、藍色海岸帶為屏障,以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為內核,連接珠江生態綠色水網的生態格局。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建設廣東南嶺國家公園。高質量建設江河安瀾、秀水長清的萬里碧道,推進江河湖海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


51.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大力實施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推動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和集約高效利用。推進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完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推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建設“無廢城市”“無廢灣區”。


52.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綠色發展法規政策體系,更好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提高環境治理效能。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強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管理,推進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充分發揮河湖長製作用,推進林長制,建立完善生態監管體系。


十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建設更高水平的幸福廣東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53.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更多普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建立健全科研、技術、管理等人才薪酬激勵機制。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加快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54.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高質量推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電商”“鄉村工匠”“高素質農民培育”重點工程。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規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健全就業困難人員托底幫扶機制,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健全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新型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


55.建設現代化教育高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辦好辦強公辦義務教育,加大學位供給,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深化特殊教育公平融合發展,加強專門教育保障。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中小學入學制度、高考選拔機制。建設粵港澳國際教育示範區,積極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來粵辦學,探索優勢院校海外(境外)辦學。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提高教育水平。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完善終身學習體系。


56.建設全覆蓋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發展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職業)年金為補充、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對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異地就醫結算,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推進社保轉移接續便利化,促進城鄉、區域、群體間保障水平合理銜接。完善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統籌健全社會救助、福利慈善、優撫安置等制度,加強對殘疾人、孤兒、留守兒童等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關愛幫扶,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機制。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


57.全面推進健康廣東建設。把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廣東行動,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水平。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堅持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完善居民健康促進政策,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加快建設高水平醫療平台,打造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屬性,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完善分級診療制度、醫防協同機制,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藥品和耗材集中採購使用,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醫療設備。規範社會辦醫,發展遠程醫療、網路醫院。堅持中西醫並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設中醫藥強省,打響南藥品牌。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加強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


58.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落實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強化生育政策的配套銜接,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發展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體系,加強養老服務綜合監管。支持廣州深化國家醫療養老結合試點。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加快發展銀發經濟,發展智慧智能養老產品和服務。


59.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全面促進社會融合,不斷拓展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方法,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加強外國來粵人員服務管理和國際化社區治理。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用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完善“小切口大變化”民生實事辦理制度,持續推進暢順春運、平安高考、“廁所革命”、制止餐飲浪費等。


十三、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安全發展貫穿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堅決防範和化解影響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守好國家安全“南大門”,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築牢現代化建設的安全基石。


60.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健全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政策體系、人才體系和運行機制,提升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完善全國全省“一盤棋”應急響應機制和重大突發事件“四個一”應急處置機制。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加強網路、高校、青年等重要陣地管理建設,深入實施網路意識形態安全“護城河”工程,強化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強國防動員能力建設,健全強邊固防機制,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


61.確保經濟安全。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推動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實施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工程,加強產業全球佈局和合作,打造具有更強創新力、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確保糧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路、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著力防範化解金融、債務領域風險,防止經濟領域風險向社會、民生等領域傳導。確保生態安全,加強核安全監管,維護新型領域安全。加強海外合法利益保護。


62.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確保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提高供水品質。強化食品藥品安全,健全質量追溯制度和體系。有效維護生物安全,支持廣州創建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發展巨災保險,有效防範台風、洪澇等自然災害。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機制,提高基層應急管理水平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加強重要物資保障體系和儲備基礎設施建設。


63.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機制,深化信訪制度改革,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堅持專群結合,創新社會動員機制,形成更加開放、靈活、有效的群防群治格局。加強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補齊政法基礎設施短板,堅決防範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路犯罪和跨國犯罪,建立常態化掃黑除惡機制,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十四、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推動全省黨員、乾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廣泛凝聚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把現代化建設更加有力地推向前進。


64.把“兩個維護”落實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過程各方面。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全面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嚴格執行堅決落實“兩個維護”十項制度機制,進一步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守“三個決不允許”。更加自覺運用習近平總書記教給的世界觀方法論謀劃發展、推動工作,完善“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方法,持之以恆實施“1+1+9”工作部署,用工作體現忠誠老實,用發展體現擔當負責,用解決問題體現落實成效。


65.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學習運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寶貴經驗,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永葆初心與使命。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織密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實施新一輪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優化提升“頭雁”工程,擴大基層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落實好干部標準,建設政治過硬、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乾干事創業導向。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深化運用監督執紀“七個看”和問責“六字訣”,統籌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巡察監督,加強政治監督,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66.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強化黨領導一切的工作機制,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司法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職盡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保障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獨特優勢,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作用,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力量,鞏固和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


67.推進法治廣東建設。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強化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加強市場經濟、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促進司法公正,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廣東。


68.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制定省和各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把規劃實施情況作為績效考核重要依據,確保中央以及省委關於“十四五”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推動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圖片來源:廣東省旅遊局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16
好正
3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

  • shuyicai58@outlook.com
    shuyicai58@outlook.com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英女皇原是皇冠柔女怎冒出个假货农妇亡云獐什么鬼计
    • shuyicai58@outlook.com
      shuyicai58@outlook.com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她心底湧起阵阵寒意,这老货色脑子里打什么算盘,
      • shuyicai58@outlook.com
        shuyicai58@outlook.com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头条快递꧂韩国军训的中韩混血女教官诛琳目睹冒牌女教官芒云章毒死哈女穿上娜衣服逃走。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