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文章】數字能代表效果嗎?
【獨家文章】數字能代表效果嗎?

看到兩則新聞,很是感慨,先跟大家分享……


第一則新聞,是運輸署嚴打濫用乘車優惠行動終結。


話說早前有人提出坊間有濫用長者八達通搭2蚊車騙取優惠的問題,於是運輸署6月底開始聯同公共交通營辦商,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打擊行動。當時新聞風風火火報道,各交通工具閘口有職員嚴陣以待,如此高調抓鼠竊,大家都質疑「大龍鳳」的成效。


果然,一轉眼就兩個月,運輸署昨日宣布,截至上星期五(8月25日),兩個月聯合行動共捉到懷疑違規個案:一個。


當然運輸署的報告沒那麼直接,而是拋出一大堆數字:兩個月共查核全港逾500條專營巴士、小巴、居民巴士線及渡輪航線,查了3230個班次,當中發現1780名懷疑不合資格乘客,最後僅有一宗懷疑個案交由警方跟進。由此可見,絕大部分乘客都是守法守規的。


只講數字,不講成效,這是敗政的絕佳例子。


第二則新聞,是特首出席第二場地區諮詢時,一個中學生的妙問。


話說近日特首就即將出爐的施政報告,帶同官員落區諮詢,聽取市民意見。小組討論時,一名中學生提到她修讀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有內地考察安排,學校選擇了一日來回的廣州考察團,結果,「12個小時的考察,有7小時是在旅遊巴上度過」,女學生說完,在場的教育局長蔡若蓮立即「O嘴」。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是代替通識的新課程,此科有一項要求,就是學生在高中畢業前要至少到內地考察一次,一天考察都算一次。


由於教育局未有明確指引,有些學校為了匆匆完成任務,會選擇一天來回的深圳或廣州團。有些因傷因病因事缺席考察團的學生,有學校更以「自由行」方式取代,由家長帶學生到內地自由行,參觀一、兩個景點,然後回來寫幾百字感想,就當完成任務。


除了交差、交數、應酬、敷衍,我想不出有什麼形容詞可以描述此種考察行為。


學生必須回內地考察,是因為香港年輕人對國家認知貧乏,有些人甚至從未踏足內地,沒認識當然沒感覺,所以回內地看看其實是國民教育最基礎一步。


當日司長局長風風火火到高鐵站為學生考察團送行,搞了大半年,特首諮詢會這位學生的無忌童言卻說穿了一切:12小時考察,7小時在旅遊車上。


原來到頭來,大家還是看數字:出了幾多團?去了幾多天?有幾多學生參與?還有幾多學生未完成任務?……而不是看成效。


特首常說:以結果為目標,我們希望,這些結果,不只是一堆堆亮麗數字,而是做到事、做成事的真正效果。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15
好正
1
心心眼
2
好好笑
2
令人傷心
5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