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選死因──建設性聲音遭淹沒
普選死因──建設性聲音遭淹沒

政改激烈爭拗隨著政改方案被否決而暫時告一段落,當問及政改死因時,有人會認為投否決票的泛民政客要負責、有人則說建制派自己「蝦碌」離場難辭其咎、有人把責任歸咎於中央和特區政府......可謂言人人殊。然而,說到底,普選胎死腹中,可算是建設性聲音被淹沒的必然結果。

打從法律學者年多前提出違法的佔領中環行動計起,有關政改的看法便趨於兩極,連帶社會亦逐步撕裂。當在政改或其他議題上遇到相異於自己的意見時,激進派採用的往往不是商討與妥協,而是脅迫與威嚇。到了佔領行動爆發,建設性的聲音幾乎都遭到激進聲音蓋過了。

激進聲音「聲大夾惡」

如果以為佔領行動結束便可以令政改討論重回正軌,那只是天真的想法。嘲笑、喝罵、欺凌,由現實世界到網上世界均如影隨形。當笑完、玩完、惡搞完以後,政改的討論又何嘗有過寸進?

在正式與非正式的諮詢期內,社會陸續有人提出相信符合基本法的政改方案,但在激進聲音「聲大夾惡」的情況下,參與討論甚至真正看過相關方案的人其實寥寥可數,更別說是在有關方案上尋求共識了。結果,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出爐了,特區政府的方案出台了,然後就是支持與反對的二元對決。一些建設性聲音,在整個過程中,有得到真正的尊重與重視嗎?

嘲笑惡搞指罵沒完沒了

缺乏了建設性意見的滲進,枉不同陣營如何拉攏,都沒能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最終,政改免不了陷進被否決的終局。同日,建制派「蝦碌」投票事件出現,嘲笑、惡搞、指罵諸如此類沒建設性意義的行為沒完沒了,但對於尋求共識根本就沒有丁點兒的作用。

今天,一名泛民中相對溫和、原屬公民黨的議員宣布退黨兼退出議會,是否代表著泛民陣營已容不下半點建設性意見?作為議會中重要的持份者,泛民有此趨勢,肯定是弊多於利。

當建設性聲音不能在社會立足,普選夢,只會離我們愈來愈遠。

原圖:網絡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